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既不能因课时紧张而忽视导入,也不能把导入当作一种摆设,机械地公式化地局限于组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要因时间、地点、内容、对象而变化。我教学《爱莲说》一文,曾先后设计了八种导语。
一、 篇幅导入
同学们先数一数《爱莲说》一课共有多少个字?对,只有119个字。篇幅虽短,但隽永充沛,情富理胜。读这样的文章,就好像观赏盆景造型,小小花盆,却烟波云海,天地开阔;又好像走进苏州园林,格局不大,却峰回路转,意境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只有119字的精妙短文。
二、 文体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三、 作者导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长江,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四、“莲”字导入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周敦颐为什么对莲这种植物独有情钟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佳作。
五、 写法导入
我国传统的诗歌写法,很讲究陪笔的运用。正衬、反衬、衬垫、衬跌……方法繁多,各有各的妙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杨柳摇曳的风姿反衬征人的愁苦,大有“笑中含泪”的功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哀景衬哀情,相得益彰……作为富有散文诗韵味的《爱莲说》也深得其法,以菊旁衬莲,以牡丹反衬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清新流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家喻户晓、历久不衰的名作。
六、 中心导入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的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作者的懿德高行和美学情趣。
七、 诗句导入
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
八、 对比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去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文章虽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在一起。他们象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学艺术殿堂。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