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27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1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