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格式:  PPT
  • 大小:  6.91M    51张
  • 时间:  2017-02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zāng 臧克家 (1905─2004)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1932年发表新诗《老马》而出名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
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jiào
qiè


jiǒng

hán
kuī
jiǒng
piǎo
dié
dǒu
漂白
校补
赫然
何妨
目不窥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地壳
诗兴不作:作,起。诗兴不作,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目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兀兀穷年出自韩愈《进学解》
piǎo
jiào

fáng
kuī
qiè



jiǒng
dǒu
qiào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速读课文,看谁提的问题好: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你回答正确了吗?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总括上文小结,第八、九段总起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课文结构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学者
作为民主战士(总起下文)
总领本部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总结本部分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总结全文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学者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3-5)详写,后两件事略写(6)。
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这些形象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
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但闻一多并不感到寂寞,而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静夜》一诗,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之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说一说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战士闻一多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方面: (1-7 )

民主战士: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8-20)
----1《唐诗杂论》
2《楚辞校补》
3《古典新义》
1起草政治传单
2群众大会演说
3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
卓越的学者
大勇的革命烈士
行的高标
思想变化
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
向全国人民呼喊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一、看看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取了哪些事例?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
学者
革命者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
小结:不仅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态度谦逊、刻苦钻研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作为革命者“大勇”的一面。
朗读·思考·研讨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着眼局部 放眼全篇
知无不言 言必有据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前期:
后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不变:始终如一

二、分析重点字词句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一部分:学者
1、诗兴不作: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更加。语出《论语·子罕篇》,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辛勤钻研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3、开一济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气息,并且嗅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查有没有肿块等。望诊是第一步。这里是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目不窥园,即眼睛不偷看一眼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这里指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心无旁用。
6、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工作。语出韩愈《进学解》,这里同样是形容闻一多先生专心研究学问。
7、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深宵灯火使闻一多先生得以在深夜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8、群蚁排衙:
整齐地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9、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这两个词意思相近,都是说闻先生用心极专极深,除了学术研究,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刻苦钻研,硕果累累。是一个“卓越的学者”。
10、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前者指相差得很远,后者指和以前完全相反(既往:过去)。这里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后,就由“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转变为“说了就做”,两种态度截然相反。
第二部分:革命者
11、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这里形容闻一多先生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昂扬。
12、高标:
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形容物体高越青天。这里指闻一多先生的品格行为超群出众,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闻一多先生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是一个“大勇的革命者”
语言特点:
一、用词具有表现力: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中的“钻探”改为“钻研”或“研究”行不行呢?
 不行。选用“钻探”,词义比“钻研”更进了一步,既形象,又含义丰富,而且句式变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形象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
二、语言典雅(成语及对偶句的运用):
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成语,两个词意思相近,都是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此话出自于《论语·子罕》,是孔子的学生颜渊对他的敬仰之情。用在这里说明了臧克家和闻一多的感情深厚以及臧克家对闻一多极其崇敬之情。
三、描写形象: 
1、他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因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呢?那怎么理解他的说和做呢?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总结: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于“学者的方面”,则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语言品味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钻研”或者“研究”


(动词)
(动词)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的特性(形象生动)
在故纸堆上谈兵
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似乎夸夸其谈
历史悠久
文化史以前
动作显示魄力
首句:深刻印象




语言特点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表达闻一多先生的追求学术的无止境的态度,表达了作者的钦佩之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传达了闻一多先生此时此刻对的愤慨心情)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怀念当时闻一多先生的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
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1980年,对于臧克家来说也已经是八旬老人了,竟然对年轻时候的事情记忆犹新,读起来仿佛昨日之事一样,“转”忆老师,仍然能够以如此细腻的笔触完成全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心中有“我”,由此我们也想到在作文中一定要遵守一个规则,那就是有感情的叙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人或事。
富于感情
(对时间的珍惜)
语言特点三:精练含蓄
说的几种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5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6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
10 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革命的宣传和动员)
窥的妙用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窥:本意:从缝隙里看 ,贬义词。
此意:斜视 , 褒义词。
这里来形容闻一多先生连斜眼都不看一下周围的环境,更突出他的专注,贬义词褒用,以含蓄之笔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语言特点四:音乐美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 全心贯注) (心领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 .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对词或对句
成语或仿成语
朗读效果: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对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学者
(1-7)
革命家
(8-18)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9-20)
深入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划出文中你喜欢的描写句子,说说理由。
2、朗读8-18节,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呢?
3、朗读15-17节,体会闻一多先生嫉恶如仇的凛然正气。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阅读前半部分:
表情朗读(一):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表情朗读(二):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表情朗读(三):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请举出几个例子。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
读一读
对偶句: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读一读
研读品析:
认真研读课文3、4、5段和16、17、18、19、20段体会文章语言。
1、字词凝练,句式整齐,
音调铿锵,给人强烈的感染。
2、语言生动形象。
3、语言精练含蓄。
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知道语言的美并不一定是华丽的词藻,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抒发,都会赢得读者的亲睐,就像本篇课文一样,文字并不华美,但是恰如其分的展示出闻一多先生的雷厉风行的品格,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这样就体现了美,做人也一样,平凡但不平庸,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课文小结
闻一多先生的品格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他作为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射杀的人,明知道会招来不测风云,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大家称颂,同时他对说和做在学术上和政治上的不同态度,也将教会我们全面地看问题,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要实事求是的说,做属于自己的事情。
最后一次讲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