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穷人服务的银行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孟加拉国的现状及尤努斯创立乡村银行的意义。
2.学习作者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3.学习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用讲故事说出自己亲身经历来展示思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亲身经历来展示思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尤努斯创立乡村银行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上17点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他们将获得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136万美元)的奖金。
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名字如雷贯耳,其创建近三十年以来在孟加拉推行的贫困农户小额贷款的成功模式,被复制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在全世界反贫困事业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因而也就被视为全世界利用小额贷款向贫困宣战的最具象征性与号召力的人物。
这个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学任经济系主任的孟加拉上层精英人士,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比的坚韧挑战传统的金融体系与无效率的官僚体制。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从27美元(借给42个赤贫农妇)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12546个员工、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乡村银行网络。这一传奇历程一直是我深感兴趣的课题。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格莱珉的模式不仅在贫困地区得到广泛推行,而且美国等富裕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并有效实施反贫困项目。
二、穆罕默德·尤努斯简介:
穆罕默德·尤诺斯,1940年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曾在吉大综合学院求学。他在达卡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1966年,获富布赖特奖学金赴美留学。他在1969年获得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得到富布赖特基金资助。不久他就回到孟加拉国,并在吉大港大学教授经济学。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饥荒,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与贫困斗争到底。他的第一笔贷款是他个人当时仅有的27美元。他把这笔钱贷给了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的一名妇女。
1976年他创立了格拉明乡村银行,并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农民提供信贷业务。这种新兴的银行业务很快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有23个国家仿效格拉明乡村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
尤诺斯成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前获得过很多荣誉,总计有60项,如1978年获孟加拉总统奖,1985年获孟加拉银行奖,1998年获悉尼和平奖等。很多非政府组织也授予他很多奖项。他还获得了27项荣誉博士学位。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复述课文
四、结构与内容:
本文节选自尤诺斯的自传《穷人的银行家》,从“1974年,孟加拉国陷入饥馑之中”开始节选。
1.苦难的现实,促其善举。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大饥荒,穷人因衣食无着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尤诺斯教授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子走访一些最贫困的家庭时,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关切地问一个正在制作竹凳的妇女:做一个能赚多少?妇女回答:资金是高利贷者的,收入极其微薄。他又问:如果自己有钱,加工一个能赚多少?妇女说可以赚3~5塔卡,这是用高利贷获得加工收入的6~10倍。第二天,他组织学生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她们共计需借27美元。他拿出27美元借给那42人,让她们还给放贷人,等产品出售后再还自己钱,不要利息。结果她们很守信用,实现了诺言。
2.走相告,创办银行。
尤诺斯教授经过多方奔走游说和八年的艰辛努力,到1983年,他创办的专为穷人贷款的“乡村银行”终于得到政府批准。
3.杰出思想,关注民生。
尤诺斯教授认为:贷款是人们摆脱贫困的方法之一。
4.尤诺斯教授的经验:
(1)施舍不是解决贫穷的办法,它只能让穷人丧失主动性而使贫穷永远存在。
(2)每个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就算是贫困人口中的赤贫者,也能够付出努力,谋求自身发展。
(3)人类的信贷权利是摆脱贫困的社会基本要求,小额贷款释放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其意义超越了文明的界限。
(4)乡村银行系统的运作原则:银行到民众中去。
(5)还贷模式:整借零还。
(6)参与机制:每5人组成一个借贷小组,一起申请贷款。每6个小组建立一个中心,体现“先人后己、为人服务”精神,贷款者参与中心活动,定期开会。——实际是一种社会构思,人们以社会和经济责任感参与其中。
四、总结全文:
尤诺斯教授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在扶贫领域如何出色运用经济学帮助穷人脱困致富。他以其创立的银行模式和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消除世界性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学生讨论:
尤诺斯教授创办乡村银行帮助穷人脱困致富的方法,对我们国家帮助人们脱贫有何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语文练习册第1、2题
资料: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濒临孟加拉湾。海岸线长550公里。全境85%的地区为平原,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湿热多雨。
孟加拉国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低速发展时期
1971-1990这20年间,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国内政局的持续动荡和政策的失误,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缓慢。开国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及其继任者齐亚·拉赫曼分别于1975年和1981年遇刺身亡。1990年,通过政变上台的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被迫辞职。建国初期,孟加拉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军队建设和立宪上,同时开始实施社会主义改革计划,将若干种大型工业收归国有。然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进展缓慢,工农业生产水平甚至未能达到独立前的水平。国有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治安状况恶化,社会矛盾尖锐。1975年,孟加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9.33亿美元。初少数年份外,经济增长率偏低。例如,1976-1977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7%,低于同期人口增长率。1977-1978年度,国民人均收入仅为47美元。整个7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率约为3.5%。进入8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例如,1981-1982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8%。艾尔沙德执政期间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力图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在80年代前期“二五”计划期间达到了3.8%,在80年代后期的“三五”计划期间达到了3.9%。在独立以后的最初20年间,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的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也一直在增长。经济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70年代初的59.4%下降到80年代末的38.3%,下降幅度达21.1%。与此同时,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应提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2年的140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210美元。这一时期末,孟加拉国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倒数第二位上升到倒数第十位。
改革发展时期
90年代以来,孟加拉国的经济进入中速发展时期。90年代初,国家政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1年2月27日,卡莉达·齐亚夫人就任政府总理。1991年8月,孟加拉国恢复议会民主制。经过多年的曲折之后,孟加拉国的政治终于走上轨道。卡莉达·齐亚政府提出“实行经济改革,加快发展步伐”的经济方针,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私营化。1996年,谢赫·哈西娜·瓦吉德就任政府总理。她继续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私有化进程。孟加拉国政府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是大刀阔斧的,也是全面深入的。经济改革涉及到经济、外贸、金融、投资等几乎所有领域。整个90年代,经济增长率基本呈递增趋势,除了1990-1991年度外,都突破了4%,最近4年来更突破了5%,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中速发展水平。例如,最近4个年度(1995-1996年度至1998-1999年度)的增长率分别为4.4%、5.3%、5.9%、5.7%和5.2%。国内生产总值在1998-1999年度达到36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2美元。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继续下降,达到30%。现在,根据国民生产总值、识字率和人口预期寿命等指数综合评估,孟加拉国在世界173个国家中列在第146位,领先于27个别的国家。总之,孟加拉国经济在90年代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孟加拉国虽然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且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是毕竟走上了稳定和发展的健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