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5.6.11日,应杨杉工作坊坊主之邀,随工作坊其他成员一起,参与了“宝山中学名师进校园活动”,听了朝阳中学肖蓉老师的《关雎》,宝山中学宋兴老师的《斑羚飞渡》,以及朝阳中学王丹老师的《乡愁》,三节课后在城固语文教研员孙丽屏老师的主持下,市教研室主任杨金安、市中语会秘书长万敏杰、城固县教研室主任严正君进行了总结点评,探讨气氛浓烈,受到很大的鼓舞,也留下了切实的碰撞思考,感觉非常受益。
《关雎》基本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引用孔子读《诗》,如何能够做到“能说会道”?
2、《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3、欣赏现代诗(关于诗经评述内容),了解《诗》的内容,流传。
4、引出《关雎》。师:《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同学们有没有接触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里谈到了爱情,本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爱情,希望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受到美的熏陶。
二、我读诗歌
1、学生读一遍课文(自由朗读)
2、考查预习情况(雎鸠荇菜窈窕 寤寐)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4、同学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没有,真棒!老师有一个问题——雎鸠是什么鸟呢?明确:俗称鸬鹚,鱼鹰的一种,性凶猛
5、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讲解一句诗,以句号为准。
6、给出诗歌现代文翻译。课代表为大家读一下。
7、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萌生——追求——思念——美梦成真)
三、我诵诗歌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读,才能读出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四、我品诗歌
1、从一句话中赏析
2、复沓、重章叠句
3、本诗的语言特色
4、“兴”的表现手法
五、我悟诗歌
1、把这首诗放在《诗三百》的原因
2、播放宋祖英《关雎》演唱。
六、结课
专家评课:略
我的悟课:
这节课如果我来上,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经》作为国学教材的重要篇章,透过这篇课文,我们要让学生感知哪些内容?训练哪些能力?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这是我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教什么”?作为诗三百开篇之首,《关雎》肯定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舍弃,有重点,有突破。否则,内容越多,越是走马观花,水过无痕,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也不能锻炼其能力。作为九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积累达到顶峰,完全可以放手上成探究式诗歌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高点遇上这么经典的文本,应该有一场思想碰撞的盛筵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是的,应该如此。走进《关雎》、走进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劳动中的文字产生,把文本还原为求偶场面,劳动场面,婚恋场面,朗诵场面,让一个个文字“活”起来,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让他们吟咏朗诵诗歌的声音靓起来,这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精选问题设计。“怎么教”?以学情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学生的生成中,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去建构诗歌,去明白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用学生自己的思想去创造一个可能的“关雎”世界。重点关注生成、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而不是关注:知识本身是不是全部教授给学生了?有没有遗漏?考点是不是全部讲到了?在课堂上,学生已经知道的我会用提问的形式进行交流(关于诗经的产生、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学生自学后就能知道的,我会让同伴互测的形式进行考查(字词,文意);对于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我会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师生共同解决,这是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教学,这些内容完全放手给课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借班上课另说),给学生,课堂以考评、激励、检测为主,除此以外,我要刺激学生的阅读期待,要带领他们深入文本,向着《关雎》风景更深处漫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提高本节课教学的层次。
1、“关雎鸟是怎样的一种鸟,这有唱有和、成双成对的水鸟与文中的青年男子有何种关系?(美丽,一偶,王鸟。引起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水鸟的双双对对更衬托出相思深处的男子形单影只,备受煎熬)
2、本诗出自《诗经.周南》,本诗涉及的意象有哪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场面?(黄河流域,春上,男女一起劳动的盛大场面,男女在共同劳动中产生爱情,涉及的意象有:关雎鸟和关雎鸟的鸣唱,密集茂盛、在水中柔柔招摇的荇菜、勤劳俏丽的女子、相思难寐的少年)
3、什么样的女子才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配偶?纵观全诗,女子能否担得起“好逑”二字?(勤劳、美丽、矜持、文静、自尊自爱)
4、男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子,他配得上这“好逑”吗?(君子、礼仪、执着、痴情、
专一、情趣高雅、懂得付出、多才多艺)
5、男女主人公,结局如何?有没有在一起?说说理由。
6、本文为何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你能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理由吗?并且把相关句子反复吟咏,带着想象,读出韵味儿(自由读、自由畅谈)
(美在以物起兴,,水鸟的成双成对与男子渴望与意中人朝夕相伴的愿望互相衬托;
美在情景相融,男子相思难眠,费尽心思追求讨好意中人的场景真切生动;
美在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读来朗朗上口,音韵悠长,富有美感;
美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中,体现男主人公相思辗转,情谊深浓;
美在……)
弹性预设,自由生成,学生能体会到哪个层次就是哪个层次,能够放声吟诵,读出滋味,说出感受就行。
莫利在吉尔福德(Gullford)的智力结构模型学说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智运算系统,把问题分为四类:
1)事实性问题:主要用于测量学生的记忆力
2)经验性问题:要求学生对己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提供一个或几个确定的答案。
3)创造性问题:要求学生超越对知识的简单回忆,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产生一些独特、新奇的答案,它往往没有确定的答案,属于较宽泛的问题。
4)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或选择,它往往没有确定的答案。
以上6个问题属于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能力、在想象和还原中理解诗歌的能力。把凝固在文字中的情感、意象、故事、场景,通过细读文本,深入其境,现场还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既要落实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现有发展区”,更要刺激他们的阅读期待,在自己探索、满足期待后,获得深度思考的快乐,从而产生新的期待,如此循环往复,课堂就生动了,明亮了,自然就高效了。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最高的教学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锻炼,就是所谓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早已知道或者能够知道的,老师以讲的方式倒卖给他们,学生肯定是不买账的,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思维凝固、无人发言、没有疑问、死抄笔记,完全没有兴趣,也缺乏对下一个环节的期待。
三、关注“学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思维状况,及时调整预设。专注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可能用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用教师的激情、敏锐、鼓励去串接整个课堂节奏,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什么?通过什么路径?学到了什么?这将是我这堂课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关注课堂细节。优秀的课堂必定是从注重每一个细节开始。
首先,我要锤炼自己的课堂用语,既不是非常诗意优雅,让学生听而生畏,自愧不如,不敢轻易发言;也不会拖沓随意,如同日常闲谈。在课堂上,点评精确到位,有指向纠错,有肯定鼓励,有方法指津;而不是简单笼统的一句“真棒”了事;在课堂上,语言精练干脆,有抑扬顿挫,有波澜起伏,不拖泥带水,不一个调子唱到底。
其次,我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短而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学习的情境之中,可有可无的导入,一概略去,把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上。
第三,在朗读指导上,我会舍得花时间,会范读,会与学生朗读竞赛,会配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体验情感,把自读和范读、齐读和个读、讲前读和讲后读、朗读和背诵结合起来。
第四,集中精力,突破一个点,活动充分、锻炼彻底、提高效果明显,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方法锻炼,深入其中,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几点思考:
1、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不能给出老师期待的答案或者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怎么办?
课堂是一个庞大的“场”,应该文本、教师、学生三气合一。气脉流畅、惊涛拍岸、不断生成,充满神秘感和诱惑力,预设之中,生成其外,师生共同提高,这样的课算是理想的课堂了。一味地在预设的每个细节中打转转,一遇到教师“期望之外的答案”就马上拉回“正道”,或者不给学生“越轨”的机会,几乎是教师按照自己画好的跑道线在制定的规则范围内“圆满完成”一节课预设和生成的合奏,这样的课多半枯燥无味。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得在课堂的流程和设计上找原因:
是不是课堂设计没有从学情出发,不够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是不是在与陌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没有消除师生间的心里距离,还没有被认同?
是不是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课还没有“暖热”?
是不是学生对本环节设计的内容已经熟悉,没有听课期待,因而感到无趣?
是不是没有找到学生最想探索的、最想挑战的、最有兴趣的着力点?
在学生发言后的点评,是否中肯到位,而且极富有鼓动性,能引起其它同学的竟胜欲望?
是否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把课堂活动落到实处,而不是虚张声势走过场?
在课堂活动中是重点关注学生、学情,还是重点关注教学内容、课堂预设的顺利完成?
在一堂课中,师与生要成为水与乳的关系,水乳交融;而不是水与油的关系,油浮水面。在预设目标和达成效果来看,有些课形式上是全部完成了,实质上是相差甚远,“想教”与“所学”,极其不对等。
2、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在时间分配上,该如何把握其“度”?
“言”是“文”的基础,没有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用法的掌握,没有对古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的掌握,就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言”、“文”兼顾,先言后文,以言为重。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文言知识积累的丰富,在“言”的教学上,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就让其自学完成,课堂上不再在“言”上花费更多时间,相应地,析“文”的时间要花费的多一些。《关雎》属于九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即使教师不讲,学生就能够完成背诵并且粗知大意,更何况还有大量教辅资料和百度。因此本诗重点应该放在析“文”,也就是诗歌赏析上。
3、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舍得花功夫解读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文本理解的高度就是课堂的深度。南帆说:“沉入词语中去”;王君说:“在文字中出生入死”,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心灵的家园,我们通过此家园达到所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文字解码的过程。以文字解读文字,以语言诠释语言,以朗读推进朗读,以生命唤醒生命。当我们站在文本上,以学情为出发点,以过程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熏陶情感时,因为独特的风格、深度的解读、恰当地转化对接、机智灵活地课堂节奏调控,我们每个教师本身,就算把自己的课堂做到别人“无可替代”,我们的工作就做到了真正的专业化、个性化。王荣生教授也曾说:“流程是一湾叮叮咚咚的溪流,溪流流淌的关键,是对文本的把握,是对学生学情的估量”。
比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前者写美丽的水鸟成双成对,双宿双飞,夫妻相伴,有唱有和,高贵坚贞美丽,好不欢乐自在!黄河的流水、水边的小洲、洲上的花草、水底的荇菜、摇动的小船、船上的女子、劳动的欢歌、美丽的倩影、关关雎雎的鸟鸣、时栖时飞的鸟影……鸟在飞翔人在劳作,鸟儿形影不离人却孤枕难眠,鸟儿有唱有和人却相思成单。弹琴唱歌,久久不能得到回应,真是个急死人。荇菜能够左采右采、任意采摘,我钟情的姑娘却只有一个,她怎么还不回应?起兴的句子,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采摘荇菜的句子,体现男女主人公的勤劳美好、坚贞执着。男子追寻意中人,也是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还原诗歌,想象诗歌,把玩诗歌,吟咏诗歌,他们怎么会不配合、不喜欢语文课呢?
4、要不要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朗读?
这也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无论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读”见效是“慢”的,在朗读指导的层级递进上,也需要相当的心思,如果教师本身朗读能力不佳,又不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吃力不讨好,绝对不敢轻易冒险。加上朗读指导目标不像其的目标,究竟本节课有没有达成,是隐性的,听课者无从知道得清楚明白,可朗读就不同了,效果回收立竿见影,稍不小心“马脚”就露了出来。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多半不在这个环节上下大工夫。我认为,朗读跟学生写作一样,都是“文火慢炖”的功夫,不能“偷工减料”,不能课堂上“朗读造假”,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齐读几遍了事。读出美感、读出滋味儿,读出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读出诗人难以言说又意味无穷的情感,实在是无比美妙的事情。《关雎》尤其要突出学生的朗读。
5、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
关于评课,真是众说纷纭,各有所爱,难得统一口味。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会了多少?有多少人学会?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又收获了哪些包括学习方法在内的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还是以教师的本本(备课本)与片片(幻灯片)为本?是重视知识内化,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是重视活动外化,重视课堂环节的齐备,重视课堂观摩看起来的效果。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何定琴 2015年7.09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