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格式:  PPT
  • 大小:  697K    17张
  • 时间:  2016-12

《西江月·遣兴》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西江月·遣兴》ppt课件2
西江月 谴兴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鉴赏诗歌,默写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 词。 
学习难点:名句的鉴赏。
西江月 谴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自主学习:
1、了解辛弃疾其人:
2、掌握辛弃疾其词:
辛弃疾-基本资料:
  姓名: 辛弃疾 生卒:1140-1207 描述:字___,号______。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朝代)著名____。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______》。
1、辛弃疾其人:
幼安
稼轩
南宋
爱国词人
苏辛
豪放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的“瓢泉岁月”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2、辛弃疾其词: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上阕:作者愁还是不愁?如 果愁,那么他愁什么?
下阕:作者到底醉得怎么样?何以见得?
小组讨论:
这首词上阙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借酒浇愁
书无是处
愁苦
不堪
词的上阙分析:
这首词下阙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词的下阙分析:
借酒浇愁
书无是处
愁苦
不堪
问松
推松
孤寂
刚毅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问:全诗的词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三见“醉”字,可见它的重要,是全词的词眼。诗人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醉”字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此词的“醉” 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1、小组内搜集整理古诗词中关于酒醉与愁绪的诗句,并按一定标准归类。 归类标准提示:如作者、心情。 2、从所搜集诗句中选二三例,从修辞、语言等角度赏析其妙处。
拓展延伸:
清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亦作“无”。
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