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hengruiying
《乡愁四韵》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新课标大力倡导要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并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要让学生一吐为快。课堂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目标。本身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才会让学生找回失落的本真和信心,熏陶感染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加深对课文所表达“乡愁”“乡情”的体味,感悟。毕竟像这样一群孩子是很难体会“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的教学就是在体味《乡愁》这首诗歌的基础了,再来学习的,所以就有必要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因此,把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成自学课,有要求的自学,在学习《乡愁》诗的基础上,学习《乡愁》的方法方式自学《乡愁四韵》。
[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体味到了诗人浓浓乡愁,理解了四个意象的内容和含义,下面就请大家自学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这首诗。
[点击课件,显示四种学习方法:(1)读——擅长喜欢用“读”来表达的同学,可以通过“读”来表达作者的乡愁。
(2)讲——能说会道是你的专长的话,请你用说话的方式讲讲诗句有什么内涵,有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喜欢的东西,自由讲,随便讲。能讲多少就讲多少,不懂的就问。
(3)写——如果你是一位写作高手,就请你来现场发挥,写几句或仿问几句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4)唱——你会唱会跳吗?会的话就请你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与作者相类似的情感]
师:自学时,同学们可以自由些,独立学习,同桌互相讨论,交换座位,邀请同学或老师讨论也可以。总之,你想怎样学就怎么样学。
[学生自学,课堂热闹异常,甚至有学生大喊大叫了]
[过10分钟]
师:同学们自学得非常积极投入,下面就来检验一下自学的情况。
生:我选择读。(开始读,声音轻柔)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着作者浓浓的乡愁和淡淡的忧伤。
师:不错,感觉挺到位。
生:我也选择读,跟她不一样。(开始读,抑扬顿挫,激情澎湃)(有些学生禁不住笑出声来,有人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读诗就应该这样,上次在电视里看王刚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像我这样的。
师:哦?不错嘛,知识面挺广。不过还是要靠自己的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好情感。
生:我选择讲。首先,我觉得这里的四个意象选的特别好,从广远的时空中选择的这四个意象可称为精妙绝伦,没有比这四个意象: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更好的意象了。长江水,有多少的思念和缠绵,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者,共饮长江水。表达多少种思念呀!深深的、悠长的、温柔的。还有香腊梅,腊梅花给人的感觉真得很微妙,见了之后,就永远忘不了,就像永远忘不了自己母亲的温柔的怀抱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语文知识相当丰富,引用了其它的诗词。
生:我选择唱。可不可以邀请其它人一起唱?
师:当然可以。
(三女生一起唱王菲《但愿人长久》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选择这首歌?
生:这首诗也是作者思亲怀人,想念家乡的,也算是乡愁吧!
生:我想问一下:作者为什么在第四小节的句式上做了改动?为什么不用“是乡愁的芬芳”而用“是母亲的芬芳”?
师:有没有哪些同学愿意回答。
生:这是因为诗人思念母亲,就是思念家乡,母亲的芬芳就是家乡的芬芳,与上文的母亲河——长江,是同一意思。这样表达更能让读者更能了解乡愁的滋味,是乡愁滋味的具体化。
师:同学们自学得非常成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充分满足大家的学习欲望,请大家课后再作欣赏。其实,余光中除了这两首乡情诗外,还有比较有名的(点击课件,出现余光中的另外两首诗《舟子的悲歌》《当我死时》)
下面我们一起把它朗读一遍。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互动中,注重其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用四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和之前学过的有关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理解,从乡愁的情感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目的是想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知道不管是怎样形式表达都是一种能力和方法,也是一种才华。
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在交流表达时,对文本进行了研究,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特别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方面,颇有收获。但学生对于“写”方面的表达不够喜欢和重视,至始至终没有学生用这种方式表达,跟学生平时懒于用动笔的形式去做,不太喜欢写东西有关。在课堂上如果引导的再深入一点,对“写”的部分再强调一些,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用动笔的形式来表达。或者,课后的作业中再布置条“写”的作业,再对这些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发现精彩的习作,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我相信,学生肯定会对写作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它是“互动”的一种文化,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力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民主自由的心灵得以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