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课件
考点十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过关
一、外交方针的制定
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 向
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与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 。
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
(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 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 的外交关系;
(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 的地位;
4.外交成果:
(1)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 _____ __ _ 》。
以欧洲为中心
美苏两极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半殖民地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的平等
一边倒
孤立无援
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边倒”既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决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从中美关系看,中共曾多次强调未来的中国将与美苏英等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但是,美国始终奉行支持国民党政府和敌视中共的政策。
从中苏关系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在当时,如果真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的可能。
再者,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知识链接] :在国际关系形成两极化的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中共的敌人不愿意看到新中国站在苏联一边,就是作为中共的朋友党外人士、甚至党内的部分同志都认为,走一条美苏之间的中间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1)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从结果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一边倒” 的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 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 、
、 、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 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 问题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与
、 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国际局势
经济建设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953
西藏
印度
缅甸
基本准则
(1)特点:
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①和平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成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正确理解和平共处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拓展延伸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
(3)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拓展延伸
三、走向国际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 年在 举行)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 和 问题;
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 协议》;
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
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二)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
2.召开:1955年4月, 个国家在 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 问题和 问题。
3.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 宣言》
4.地位:是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被誉为“ ”。
1954
瑞士日内瓦
朝鲜
印度支那
日内瓦
五大国
亚洲
29
印度尼西亚
国际
亚非国家发展
求同存异
世界和平和合作
西方殖民
殖民主义
万隆精神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着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正确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拓展延伸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产生的;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①“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②这一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拓展延伸
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一边倒” 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和谐”的本意就是“和而不同”,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和谐”的理念,“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无奈选择,很明显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对抗,不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说“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 ③
解析:选D。①其中不应包括长期敌视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④并非出于本意,与题干所给信息不符,所以应该选择D。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的。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所以④的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