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2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__________。
(2)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停滞状态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
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_________________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上来的战
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__为中
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揭开了我国__________的序幕。
(2)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
(3)是开辟__________________道路的起点。
改革开放
重大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__________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
和___________。
(2)意义:克服了_________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___________。
家庭承包经营
人民公社
村民委员会
平均主义
城市的改革
【误区警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它与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土地所有权不同,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土地属于私有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示意图
解放农村生产力
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
农民没有所有权
农民获得使用权
农民获得经营权
中国特色模式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知识导图】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
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共同发展。
增强企业活力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
③分配体制:实行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并存的分配
制度。
(3)意义:企业有了__________,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
按劳分配
竞争机制
多种分配方式
【史论要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
内外形势,进入关键期。
(2)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______,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________。
“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
2.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_______________确立了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
_______理论。
(4)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___最快的
国家。
(2)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3)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
建设_________的新目标迈进。
经济增长速度
小康社会
【误区警示】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式是行政手段配置。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配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示意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
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
十五大
中共
十四大
【知识导图】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1980年,我国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为第一
批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立_______,将其设置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实行以_______________为主
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__为主。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省
吸收和利用外资
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调节
【误区警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对外开放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有何重大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___________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___________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外向型经济
探索和示范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
州等14个_________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到1992年,_______________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港口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
②特点: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具有
_________的特点。
③意义:是学习先进__________、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
是了解__________的重要窗口。
知识密集
管理经验
国际行情
3.开发和开放浦东
(1)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目标。
①尽快把上海建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_____________的新飞跃。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长江流域经济
(3)※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__________基础。
②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___________优势。
(4)意义。
①浦东新区成为上海________________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
上海新的___________。
②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社会文化
人才和产业
新兴高科技产业
经济增长点
4.开放体系形成及特点
(1)体系。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1)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思想路线: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
(5)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师生互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含义?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质。
提示:(1)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标和实质: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以责、权、利关系及制度调整为核心。
(2)以旧制度最薄弱和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以外生产新体制,即新体制增加与旧体制调整并行。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进行改革。
4.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突破?
提示:(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拓展延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解读:(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承包使用;后者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提示:(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师生互动】如何理解我国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提示:(1)实施区域不同: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权力大小不同:前者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3)政治体制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为什么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提示:(1)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收外资。
(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地。
(3)海陆交通便利。
(4)广东、福建等地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台,便于联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提示:(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4.分析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拓展延伸】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主要区别?
解读:(1)开放的前提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放,而新时期的开放是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开放。(2)开放的性质不同。以前的开放是适应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而开放,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当前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3)开放的结果不同。以前的开放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前的开放则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
三年4考 高考指数:★★★
【例1】(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试做: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命题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课程标准“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依据来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理解认识,特别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
(2)经济体制改革考查角度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和所有制方式的变化,体现出改革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变式备选】(2012•福建六校模拟)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1974、1980、1985年贴出的三副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1985年: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这三副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1974年、1980年、1985年的春联的内容可看出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调整,故选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三年5考 高考指数:★★★
【例2】(2011·福建文综·T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试做:___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影响,涉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知识点。围绕“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这一课程标准来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在近年高考题中,对外开放的背景、特点、成就及与之相关的经济领域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及对外贸易发展等是考查的重点。
(2)近三年江苏高考对该考点考查较少,但备考时仍需注意对外开放考查角度: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特点及影响,特别是与经济改革、外交政策转变等方面的内容间的联系的理解、认识。
(3)复习对外开放格局时,注意联系国内国际背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变式备选】(2012•保定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外交成就的突破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A。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不是其原因。
1.(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选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项。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或D项,错选的原因一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受“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句话的影响,错误以为国务院的规定是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同时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二是没有迁移理解1985年改革的时代特征,没有从改革分配方式的角度分析判断。
2.(2011•浙江文综•T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选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两项;B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可排除。
3.(2011•山东文综•T13)右图是1980年12
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
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选C。观察图片中“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表明所有制形式多样化,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1992年,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与“1980年”时间不符,A不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B不正确;沿海开放城市从1984年开始设立,D不正确。
4.(2009•江苏单科•T12)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以图片形式主要考查1979~1989年之间中美贸易额的变化因素。依据图中1979~1989年这一时间限定,可以排除①(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这大大促进了中美贸易额的增加,故②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了30多年的对抗局面,这也有利于中美贸易额的增长,故③正确。
1.(2011•上海单科•T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从题干可知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未涉及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
2.(2010•安徽文综•T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以图片股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判断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图片信息,据图片中的时间:1984年,分析此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①④是正确的;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