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狼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狼

  • 格式:  PPT
  • 大小:  2.72M    23张
  • 时间:  2016-09

《狼》ppt课件(2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狼》ppt课件(23页)《狼》ppt课件(23页)
作者:蒲松龄
文言知识
形象分析
情节4
情节1
学习目标
创新作文

学习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掌握自学古典小说的方法。
蒲松龄故居
1.网络查询
结果
1.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 2003-5-27
2.聊斋志异 (连环画系列丛书) 作者:南陵笑笑生 作者蒲松龄借鬼讽人,读者置身妖鬼之间,不觉可怕反觉可亲。 2002-5-17
……
2.参考书籍
学习方法举例
2、《狼》简介
《狼》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第二则,题目虽为“狼”,而写的是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劈狼首,击毙两狼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时:(1640-1715)清代。
地: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评:著名文学家。
作:《聊斋志异》。
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 对联是:
朗读课文
狼(情节1--开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狼(情节2--发展)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情节3--进一步发展)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情节4--高潮、结局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情节4--高潮、结局②)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情节4--高潮、结局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评论部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A、B 两队互提问题比赛
形象分析——狼的本性及人的特点
屠 狼



止 至
从 止
凶恶贪婪

眈眈相向
不甘罢休

犬坐、瞑、暇
径去、洞、攻
狡诈、阴险
投、复投
迁就退让
顾、奔、倚、弛、持
果断抉择
暴起、劈、毙
转视、断、毙
勇敢、警觉
面对邪恶势力,千万不能迁就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主题
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文言知识归纳1
通假字
止有剩骨( )
止 止增笑耳( )
止露尻尾( )
古今词义差别
去 [一狼径去
“止”通“只”,仅仅,只
“止”通“只”,仅仅,只
“止”通“只”,仅仅,只
古:离开
今:到……去
文言知识归纳2
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 ( )
2.一狼洞其中 ( )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4.其一犬坐于前 ( )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6.止增笑耳 ( )
上前
打洞
钻洞
像狗似的
欺骗的手段
笑料
文言知识归纳3 (一词多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 )
②场主积薪其中 ( )
其 ③屠乃奔倚其下 ( )
④一狼洞其中 ( )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⑥屠自后断其骨 ( )
指狼
指麦场
指积薪
指积薪
指屠户
指狼
文言知识归纳4(一词多义)
以 ①以刀劈狼首 ( )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意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②意暇甚 ( )
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 )
②盖以诱敌 ( )

来,表目的
想,打算
神情
攻击
对方
文言知识归纳5(一词多义)
①复投之 ( )
②又数刀毙之 ( )
之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④久之,目似瞑 ( )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代狼
主谓之间
代狼
助词,不译
助词,的
拓展训练--创新作文
把下面的材料扩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们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要求: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
本 课 结 束
感谢前来听课的教师。
感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