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4.古代的经济政策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和影响。②了解最高统治者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及其影响。③了解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制度及影响。④了解古代统治者禁奢侈的目的、实质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得失。②探究秦王朝的关东政策及其后果。③探究秦律《均工律》和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内。④探究专制王朝奢侈之风无法抑制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看是违背经济展规律。②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基本规律。③认识严格管理工商业制度的利弊。④体会禁奢侈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
二、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主要表现形式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奴隶制国有制(私有制)
井田制
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氏族公社公有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
(生产力低下)
----井田制
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 封建社会:
形成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加速私有化
土地地主私有为主
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
战国各国政策、秦商鞅变法正式承认土地私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封建 土地制
国有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地主土地制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土地制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一部分土地)
(大部分土地)
(少量土地)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嘉庆时,大学士和珅占地达80万亩,就连他的两个家丁,也占有土地6万亩。 道光时的大学士琦善,拥有土地高达256万余亩,占地之广超过和珅三倍。
《徽州府志》记载说:“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据统计,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仅2.2亩,清代康熙年间为1.9亩,道光年间只1.5亩。而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拥有耕地“约得四亩,十口之家,即须四十亩”才能维持温饱。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
政策:抑制
限制兼并
结果:无效(原因?)
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原因: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
按亩纳税(明清)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魏书·食货志》
1581年, 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的农业生产是本业;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材料三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材料四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重农抑商政策。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封建社会始终推行,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基本经济政策。
阅读材料: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1)据材料说出重农抑商的原因,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2)你认为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原因:地少人多 ;四民皆赖食于农;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目的:扶植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贾谊认为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理由: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会减少农业劳动人手,从而阻碍农业的发展。
黄宗羲认为工商业和农业都应该是本业。理由:工商业和农业是相伴而生的。
阅读材料:
二、“重农抑商”
1、概念: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
(1)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
(2)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
(3)对民营商业,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4)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二.“重农抑商”
1. 从重商到抑商
商周:
在当时合理一面为主
战国:
鼓励商业
抑商政策出台
原因:
措施:
目的:
评价:
商业危害农业与统治
劝农贱商
护农、便税、固权
末事(商业活动)不禁,…… 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汉文帝经常对臣下们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2. 西汉的抑商政策
原因:
商人财势过盛,威胁统治
措施(武帝):
评价:
商贾操纵物价,危害民生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管控物价; 加重商税。
积极作用为主: 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利于统治
3. 明清的重农抑商
背景:
劝课农桑,鄙视工商
垄断盐茶经营,加重私商税费
违背历史潮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
措施:
评价:
分组讨论: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弊: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及晚期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越来越起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规律总结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学以致用:
4、评价:
⑴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⑵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一: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同“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三: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根据材料回答:⑴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⑵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一种心态?
答案:(1)原因: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心态:妄自尊大,狂妄自大的心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以上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对今天的我国有什么启示?
答案:闭关政策。闭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但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阅读材料:
1. 闭关政策
→只许广州“十三洋行”外贸
明:
防范倭患
→禁止私人外贸
→海禁
清初:
对付抗清力量
→寸板不许下海、
沿海居民内迁
清中期:
西洋为患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2. 原因
直接:外部威胁的严重性; 封建经济繁荣 根本:小农意识导致的目光短浅 统治脆弱的外强中干
3. 影响
与世界隔绝
短期看:
实现了自我保护
长期看:
→落后
→挨打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夕阳与曙光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晋剧《范进中举》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伽利略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