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考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课程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纲: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 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
1、“冷战”的原因、表现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蓬勃发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作用。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原因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易错点:
1、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 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发展的需求
B 摆脱美国的控制
4、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格局多极化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A
A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重要概念
冷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
(1)雅尔塔体系确立
1、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雅尔塔体系
1、概念:
3、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均势
2、基础: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战”后,美国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
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
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
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战后初期,苏联
总兵力接近美国,建
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
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
就达40,000架,苏军驻
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在战争中,苏联大大
扩展了疆土,解放了
大片东欧领土。苏联
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
国抗衡的大国。
(1)信号:
(2)开始标志:
(3)含义: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2、冷战开始: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内容: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铁幕演说”
这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演说词。他对在二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
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思考: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
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
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
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
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
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
始。
3、冷战形成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
苏联--
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华约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
(1)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尔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 性质:
(3)影响: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3、成立经互会:
(1)时间、国家: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3、成立经互会:
4、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影响: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
越南战争
1961
德国分裂1949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朝鲜分裂:
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
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4、冷战带来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冲突。
5、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
1、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古巴
导弹危机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考点探究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①思想因素:
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②政治因素:
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③地理因素: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 产和心理认同感,为联合提供了可能。
④根本原因:
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矛盾走向和解。(先河、基础)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④1973-1986年三次扩大,又有英、爱、丹、希、西、葡6国加入。
⑤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对外政策。
【合作探究】1:从欧共体发展过程看,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3)影响:
①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历史纵横)
③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合作探究】2:简述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⑴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
⑵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⑶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⑷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① 美国扶持:
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② 历史机遇: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③ 日本政策: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④ 根本原因:
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
二战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结果: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合作探究】3: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
(1)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影响: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②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政治领域的多极化发展。
【合作探究】4:试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变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影响:
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③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2)兴起:
1961年,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特点:
①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②由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到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
③由政治领域的斗争到力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②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4.中国的振兴:
(1)原因:
①政治独立:新中国的建立。
②经济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③外交政策: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2)表现:
①1971年,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
②综合国力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前列。
③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合作探究】5: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70年代初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经济相对削弱,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2)苏联的地位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
六七十年代改革不够彻底,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国家陷入困境。
(3)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4)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5)第三世界崛起。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两极格局。
(6)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
1.背景: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国内政治生活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死胡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先后发生巨变。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2.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1年,东欧局势发生大动荡,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②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
①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②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其后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③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
【合作探究】6:为什么德国能够统一?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统一,其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给我们的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1)①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东西德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两德统一的重要动力;③国际局势的变化,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其他国家的努力推动)
(2)①历史上德国两次统一原因的共同之处:a经济发达是基础;b民族凝聚力强。
②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血浓于水,要大力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消灭“距离感”。
【合作探究】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政治原因: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普遍;
(3)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引起思想混乱,导致局势动荡;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影响:
(1)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3)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4)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合作探究】8:怎样认识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苏东剧变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1)认识: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②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2)教训: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③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④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⑦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思维拓展】: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②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这是两极格局崩溃根本原因。
③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因素。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
1.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①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紧张和动荡的国际形势
(1)原因:
①两极格局被打破,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严重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
(2)表现:
①南斯拉夫内在和解体:
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由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②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是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③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2001年美国“9·11”事件。
④其他如:91年海湾战争;俄罗斯的车臣危机;阿富汗战争;03年伊拉克战争。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根源: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2)表现:
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背景:“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过程:19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