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
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政治
建设
第一阶段:
(1949年至1966年)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
第二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至1976年)
第三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后)
祖国统一:
理论的提出:
“一国两制”的提出
理论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的回归
社会主义民主形成
重大挫折
转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发展时期
一、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
(背景、标志、意义)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成就
1、三大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1)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2)1954、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三大制度建立的意义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准备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方针、政策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
3、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人民战争胜利发展
2、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3、内容:
(1)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4、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方针、政策上的准备。
第一次: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背景——筹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背景——筹备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新中国成立与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新中国成立意义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74页学习思考?
二、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与完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
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文革”时(1966~1976年),名存实亡。形成以党代政的局面。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将国家主席刘少奇开除出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
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宪法 正式建立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
介绍国徽图案。
4、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5、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
迎来新的春天。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
民主党派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提供建议,监督作用,参政议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练3、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确立
1、《共同纲领》

2、1954年宪法
原因
第76页学习思考?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意义
2010北京卷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练5、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别体现了民主集中、多党合作、民族共进原则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小结:
通过学习,请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回顾本课:第78页自我测评
练7 2010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练8 2010杭州期末26.(13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困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舍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上的的演说》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伯里克利时代已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巅峰?(4分)
雅典的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能够当家作主);所有公民的权利已经基本上不受财产限制,能够享有比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和同等的法律地位;公民的政治使命感很强。(回答任意两点,得4分)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遇擦身而过。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6分)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每点2分)
建国以来,党努力实行民主政治;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建国后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材料三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3)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话予以说明。(3分)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逐条概述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
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全国人大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体)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练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为什么《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而1954年宪法却得到了贯彻执行?
(1)《 临时约法》的特点: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加以法典化,体现
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意义: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告了各民族人民
一律平等,公民享有自由权利,对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2)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方法。
(3)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以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破坏,政
权被篡夺了,而新中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巩固了政权,54年宪法得以顺利实
施。
二、文化大革命
2、导火线
3、文革全面发动标志
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4、过程:先锋红卫兵运动兴起,“一月革命”全面夺权风暴导致全国大动乱,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1、原因
①革命委员会体制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6、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经验教训
文革经验教训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
3.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练1、2
认清国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细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条件
(1)文革结束
(2)真理标准讨论
(3)邓小平<解放思想------>及其意义
内容
⑴思想路线:确立实事求是方针
⑵政治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⑶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它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学生讨论:1935年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试从“转折”的角度分析这两次会议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议的核心内容、形成的领导集体、开创的局面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历史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点
亟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组织路线问题;思想、政治路线问题
会议的核心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转移工作重心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的领导集体: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开创的局面:完成了战略转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②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③1982年11月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⑤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回顾:第84页自我测评
知识结构
政治
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政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社会主义民主形成
重大挫折
转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0天津卷12.(40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4)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
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遇擦身而过。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6分)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每点2分)
建国以来,党努力实行民主政治;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建国后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材料三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3)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话予以说明。(3分)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6)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7)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提供了法律依据
(2)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2、形成过程:
1、提出背景:解决台湾问题
3、一国两制的含义
概括地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理解时注意三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其核心是祖国统一;
(2)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除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外);
(3)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4、理论意义
(1)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2)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WHY?尊重历史和现状,体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利于实现顺利过渡,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协调发展中英、中葡关系。
中英会谈
1982
联合声明
1984
第87页学习思考?
胜利回归
1997.7.1
1997 年 7月 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庄严的一刻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2)香港回归历程
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磋商
决定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规定回归后制度
港澳顺利回归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一、根本原因:
二、重要原因:
1、一国两制方针正确,多方接受。
2、中英、中葡的共同努力。
3、中国人民的愿望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港澳回归的意义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2、遗留问题: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台湾问题的产生
2)台湾回归的阻力
3)中国政府的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进展
5)前景展望
海峡两岸交流不断加强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反国家分裂法》
举行“汪辜会谈”;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交流坚冰逐步被打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明月何时照我——明天的大陆与台湾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有 利 因 素
不 利 因 素
祖国的发展与繁荣
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一国两制”的构想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交流的加强 国际公认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