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专题知识网络
1、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诞生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③思想上: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④组织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定了首都、国旗和代国歌;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国内
国际
条件
过程
知识整理
①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起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1、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会是指___________

和—————————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是每年的____月,在____召开。
两会都是____年一届。
2、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政协召开的时间
是——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是——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3
北京
5
1949
1954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项;
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
2、我们今天考察大家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了解,你能完成下列空格吗?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
内涵的政治概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制度 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内容
①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性质)
②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意义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影响: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③新的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称1954年宪法)
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主要内容:
特点:
性质:
意义:
(2009年广东高考13题)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提出: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依法行使自治权
③概况: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过程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意义
(2009年广东高考12题)《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原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于1937年9月建立的,不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①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③林彪、江青等人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④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原因
全面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分别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①造反派夺取党政大权,建立革命委员会,这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影响: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表现
①背景: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重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1978年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路线: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发展
①1982年,修订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③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基本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内容
意义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 )
①提出“有法可依”等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A
12.政治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1946年的政协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B.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文革”期间,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协工作得到恢复和改进
13.(2008广东韶关3月)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答案:D
一、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1)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
疑难突破
2、职能不同
(1)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人民代表大会:①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②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主要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可见,人大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有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而人民政协对上述问题进行政治协商;人大具有监督权,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3、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
(1)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
(2)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
附、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1、两者联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两者区别:
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具有法律监督权
协商产生
选举产生
二、《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比较
①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国民政府被推翻,
新中国即将成立
新生人民政权巩固,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①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②初步确立人大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规定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正式确立人大制、政协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临时宪法
国家根本大法
①初步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14.(20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三、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势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第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
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三,两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附: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比较
1、不同点:
2、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的,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民主)。
四、“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1、原因
(1)主要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党内“左”倾思想在1957年后逐渐占了上风。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8年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对国内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使“左”倾错误不断积累和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国际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局势动荡,各种政治力量发生分化和改组,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趋向紧张。面对着侵略威胁的压力,党对战争危险作了严峻估计,这些成为影响党在指导思想上转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
①民主法制不健全:“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原则的削弱和破坏有关。
②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是“文革”发生的原因之一。
③我国长期以来的专制传统影响深远,缺乏民主传统。
2、历史教训
(1)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4)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
特别提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留给我们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左”的错误。
考点二 祖国的统一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深化: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建议国共之间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③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过程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 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是邓小平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 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一国两制”的实践
香港回归
①中英会谈: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联合声明: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法律保证:1990年,全国人大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原则,起草并通过基本法
④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1.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的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 )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从武力统一到提出和平统一
D.呼吁尽快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祖国统一大业
※ 题组二
答案:C
2.(2008广东潮州4月)下图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正确的是 ( )
《人民日报》登载《告台湾同胞书》
A.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B.一国两制方针制订,祖国统一成为必然
 C.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答案:A
3.(2006北京,1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答案:D
①1949年后,两岸处于长期隔绝状态
②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③1980年后,两岸民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④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原则: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阻碍因素: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发展
① 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