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1、背景: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下的英法美等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根本原因)。
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建立起来,中国成其下一个侵略目标。
清朝统治统治下的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危机四伏。
2、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1839年6月)
延伸: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为何具有抵制作用?
3、经过:
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
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4、 《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定。
6、反侵略事迹:
①在福建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②在江苏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与将士们浴血战斗,全部壮烈殉国。
7、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灾难;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社会三大变化
深化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释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殖民地的,一半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① 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根本原因)。
② 列强“修约”讹诈未能如愿(直接原因)
2、经过:
① 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②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③ 1860年,联军进入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表
4、影响: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07-09年考纲未涉及)
一、原因和主要经过
1、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延伸: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东南各省手工业者为何纷纷破产?
2、主要经过:
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清朝半壁江山,进入全盛。
内讧:1856年,天京变乱,由 盛转衰。(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目光短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争权夺利,缺乏大局意识,等等)
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1959年,为振兴“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太平天国的纲领
1、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⑴ 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产品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 评价:
① 进步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 局限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2、 《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⑴(内容:① 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 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等。
⑵ 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
⑴ 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 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⑶ 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有道理的。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而且,它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蓄意发动战争(根本原因);②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2、经过: ①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②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方针。③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3、结果:清军以惨败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后,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3、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
三、 《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
四、1840-1900年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
1、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鸦片战争:林则徐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2、!义和团运动
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选修二: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 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
3. 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 革命知识分子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
5. 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1、成立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需要以法律形式确保民主政体,巩固新生政权;革命党人试图限制袁世凯独裁,保卫革命胜利果实。
2、内容:
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规定了人民享有的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意义: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四、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派反专制的斗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国初年,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
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和武力镇压国民党);
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等斗争。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专制的斗争,实质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必定失败;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努力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说明中国的民主化道路的艰巨,也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革命道路探索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五四风雷
1、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培养了骨干力量: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份子开始到工人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
酝酿:陈独秀、李大钊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开始建党活动。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1922年
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开始:1926年,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成果:基本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势力,一度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失败:1927年4、7月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的主观原因: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一、南昌起义
1、教训: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3、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与井冈山道路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
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井冈山道路”的含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11月,瑞金。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背景:由于博古等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第16课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形成背景: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加深
“九一八”事变(1931年):东北三省沦为日帝的殖民地,华北日趋殖民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
2、全民族的抗战:
从政治局面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抗战路线看,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的路线,即全面抗战的路线。
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并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
一、全民族的抗战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及其意义
日军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一、全民族的抗战
4、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7年取得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一、全民族的抗战
二、20世纪30-40年代日军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我军民超过30万人;
2、潘家峪血案: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3、 “七三一部队”暴行:在中国东北的细菌战部队——“七三一部队” ,杀害我同胞三千人以上。
三、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又如,中国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如中国收回了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经过八年抗战,中共自身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力量得到巨大发展,这为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7课 解放战争(1945.8-1949.10)——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课程标准:
选修二: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
1、重庆谈判(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1945.8-10
国民党的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全面内战爆发:1946.6
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其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大转折!): 1947年6月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长江以北)。
结果: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5、北平和谈与渡江战役:1949年4月
6、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大战役简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