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课件ppt《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课件ppt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的潮流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 纲 考 情
【考情分析】
【考纲展示】
本讲考查重点仍会集中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上,可能会横向考查、中外结合,运用新史观阐释历史;同时要注意纵向联系,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主题1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
问题1:图片可以反映出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的经济有何差异?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国情对比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
科技落后
文化专制
愚昧无知
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殖民霸主
闭关锁国
封建保守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社会史观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补充: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从列强侵华来看:
①侵华方式变化:
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侵华力量对比和格局变化:
英法→日本→共同瓜分
③列强关系变化:
勾结多于争夺到争夺加剧
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
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看:
产生→初步发展
从民主革命进程看:
①领导阶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
②探索内容变化:
器物变革→制度变革(维新和革命)
③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2、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近代中国四大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②近代中国经济技术落后
③清政府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妥协退让
④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及准备充分
教训:
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1.太平天国运动
2.辛亥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 纲 考 情
【考情分析】
【考纲展示】
近几年高考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国民革命考查的复现率较高,题型中选择题、材料题、开放式探究题都出现过,尤其侧重对这三个运动的意义的考查,今后复习备考中要引起重视。
考点十三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
治国方案新
担负任务新
失败原因新
所属范畴新
国际背景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旧民主主义革命
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考点十四 辛亥革命
1、背景:
(3)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
(5)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社会基础:
清末 “新政”“预备立宪”后,社会矛盾尖锐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阶级基础:
(6)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
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8)革命条件:
武汉是民主革命的摇篮
(9)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2、爆发:武昌起义
3、高潮:
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观念
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
否定传统的臣民观念
否定“人治”观念;体现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3、高潮:
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结局与功绩: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1)结局:
失败:
革命果实被窃取
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未改变社会性质
成功:
建立中华民国
最大功绩: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最深远影响: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功绩:
考点十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民主革命: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
专制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目的是建立无产
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影响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
(1)两党阶级性质不同,是影响两党关系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合作)
土地革命时期(对峙)
抗日战争时期(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对峙)
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性质的变化
最革命的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四大阶级革命联盟的政党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中共成立前:
国共一次合作:
国民革命失败后:
国民大革命对中共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壮大
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得到宣传
②推动了共产党员人数的的迅速增加
③共产党掌握了部分武装
天平天国、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领导阶级、领导组织、指导思想、

革命纲领、阶级基础、革命策略

革命前途、革命性质、革命结果
1.新民主主义革命(1937年之前)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7讲 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考 纲 考 情
【考情分析】
【考纲展示】
本考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可能将党的指导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从新史料角度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十六 国共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形成标志:毛泽东发表的三篇文章
内容: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核心是
土地革命。
能够实行的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
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不同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封建地主经济的产物
袁世凯死后,地方实力派失去核心
大革命失败后挽救革命确立总方针
维护反动统治的反动武装集团
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带来灾难,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遍及全国,以城市为统治中心
主要在南部农村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考点十六 国共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形成标志:毛泽东发表的三篇文章
内容: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核心是
土地革命。
能够实行的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
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考点十七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特点
A、性质:具有双重性
——即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B、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并存,相互配合
C、以弱胜强
D、中国是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E、全民族抗战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结局不同?两次战争
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
组织领导、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国际因素
2、影响:
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
(1)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两党的利益
(2)都极大地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基础和任务不同
参加力量不同
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组织形式不同
国际条件不同
合作结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