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 单元线索特征
第一单元 │ 单元线索特征
第一单元 │ 复习指导策略
1、分清时期: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两个时期,
2、把握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内容的梳理。
3、狠抓基础:
(1)对于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可采用表格法,分析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异同,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采用线索归纳法,围绕一条主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从两个方面: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皇权加强,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中央
第一单元 │ 复习指导策略
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制度、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
3.本单元制度概念较多,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4.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复习时应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综合理解。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现象、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与国家统一等。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 │ 学习目标导航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第1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 王权的承袭:① 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实行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②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神化王权)。
(2)行政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王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2、西周的分封制
(1)概况
(3)影响:
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步瓦解。
【特别提醒】
(1)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
(5)作用: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维延伸】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
第1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而确立了皇帝制度,具有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特点。
(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军事;丞相下设诸卿,各司其职。如下图:
第1讲 │ 主干考点梳理
(3)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管理地方事务。
3.历史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思维拓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商周时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拓展探究]
问题一 西周的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但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试分析分封制走向瓦解的原因。
提示 (1)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地方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实施的分封制越来越难以推行。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2)井田制的破坏,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日趋激烈,周王与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纽带丧失。
(4)世袭制的更替方式,使得贵族们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弱化了进取心,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5)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称雄天下,纷纷变革,改变地方管理制度,如商鞅变法,建立县制,进一步推动了分封制走向瓦解。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问题二 当今,清明节全球华人公祭黄帝陵,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试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提示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
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问题三 综合以上材料和探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
(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2)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 政治制度延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探究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特点、影响
1.内容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
2、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权力高度集中。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起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3、影响
► 探究点三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 │ 学习目标导航
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及特点;军机处的设立及影响。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部分王国权力。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郡国,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唐朝
(1)问题:唐朝中期政府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影响:造成“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解决:
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精兵)。
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削实权)。
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制钱谷)。
4.元朝
(1)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特别说明】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2)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2 汉至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3.隋唐
(1)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4.宋朝
(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末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6.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①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六部负责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③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皇帝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原因: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经皇帝批阅后,传达给官员执行。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征辟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
3.隋至清的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3)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加强了___________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归纳总结】 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拓展探究]
问题一 综合三则材料表明宋元明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都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继承和发展,说明了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深远影响。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提示 1.特点
(1)相权三分,强化皇权: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责明确,相互制衡: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制属于集体领导制,有平抑制衡的功能。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问题二 有人认为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强化时期,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也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有效地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此你如何认识?
提示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这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2)有效地粉碎了地方分裂叛乱、抵御外来进扰,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权绝对不受任何约束
和监督,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员唯命是从,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导致社会矛盾丛生。
(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发展,扼制了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源。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问题三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提示 (1)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体日益完备。
(2)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3)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顶峰。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汉至元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特点
1.措施
(1)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2)宋代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2.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监察制度。如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提刑按察使司具有监察职能。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 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2.特点
(1)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方式。
(2)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3.影响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 一、全面分析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皇帝个人专制独裁,皇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组织形式,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原因
(1)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政治方面: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其封建统治。
(3)思想方面: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4)地理方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也是封建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3.历程: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于两汉(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中朝制度);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元(二府三司、地方收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
4.两对基本矛盾及趋势
(1)矛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6.评价
(1)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进扰、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2)消极
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 二、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
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的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4)思想控制: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5)宗法观念: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方法素养
► 方法一 选择题型及解答方法
【题型特点】
选择题属于客观型试题,是标准化、科学化考试的主体题型。选择题具有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知识范围的宽广性、知识要素的多样性的特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高考选择题的命制,特别重视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强调能力立意,从史证角度考查考生再认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