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基础):了解古代史的朝代更替
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
世界(略)
古代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元谋人——夏朝建立前)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朝—春秋)
公元前475年——1840年(战国——鸦片战争前)
拓展:历史分期问题
政权更替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约前1600——约前1046前1046——前771前770——前476前475——前221前221——前207前202年——公元9年25——220年220——280266——316317——420420——589439——581581——618618——907907——960960——11271127——12761271——1368
1368——16441636——1840(鸦片战争前)
中
国
古
代
朝
代
表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隋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传说时代
夏
商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BC2070-BC1600)
(BC1600-BC1046)
(BC1046-BC771)
(BC770-BC476)
(BC475-BC221)
中国朝代更迭图
(黄帝
尧舜)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
西晋
西晋
东晋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1)
(BC475-BC221)
(BC221-BC207)
(BC202-AD8)
(AD25-AD220)
(AD220-AD280)
三国
(AD265-AD316)
(AD317-AD420)
(581-618)
唐
五代
十国
北宋
辽
西夏
金
南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618-907)
(907-979)
五代十国
(960-1127)
(1127-1279)
(1271-1368)
(1368-1644)
(1636-1912)
中国历史分期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1840年
1840年——1949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约一千五六百年
2300多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阶段
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
奴隶社会)
BC2070年~BC476年
(秦朝至清朝
封建社会)
BC221~AD1912年
分封制 宗法制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⑵、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⑶、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课外阅读)
二、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
1)夏朝建立:禹,中国第一个奴隶制
王朝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特点:兄终弟及、父死子及
2).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材料二: 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
拓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
变式:公元前21世纪,中国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主要是
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B、发展统一国家的需要
C、居民“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结果
D、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对抗的结果
D
2、商朝
1)商朝政治:
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占卜决策(甲骨文,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人牲”祭祀和陪葬制度(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三、西周分封制;
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①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是什么?
②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封建之制”与封建社会的区别。
指点迷津:“封建之制”常见于我国古籍,其中封建即“封蕃建卫”或“封邦建国”的简称,也就是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并被后世许多朝代采用。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指的是一种介于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是近代由西方引入中国的,与古代中国的“封建”有很大不同,下图中所示的唐代柳宗元文章中的“封建论”其主题可能是A.皇帝继承制 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答案:B
巩固统治
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行政、财政、军事、对外扩大疆域、享有世袭统治权
鲁、齐、燕、卫、宋、晋等
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2、目的:
4、权利:
5、义务:
6、诸侯国:
3、分封的对象:
朝觐、朝贡、军赋、力役
三、西周分封制;
齐
鲁
燕
晋
卫
宋
周
西周疆域及主要诸侯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7、影响:
8、崩溃: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生产力的提高
积极----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三、西周分封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巩固: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D
下列对西周分封制表述正确的是: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受封诸候绝对服从周王,无独立性③通过分封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④分封制的实行促进了西周交通事业的发展 A① ③ 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本质是 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
ADC
《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ABA
春秋初期有170多个诸侯国,大国诸侯与周天子地位差不多。到战国时代,诸侯国只剩七、八个,周天子的地位更可怜!
楚王用意何在?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由于分封制有如此大的利益,贵族之间难免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发生诸多的矛盾。
四、西周的宗法制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
权的稳定
按血缘的嫡庶关系分享
政治权力;形成“周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各等级之间
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
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
制度;体现特点:以
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结构
嫡长子继承制
正妻所生第一子为嫡
长子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
治权利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
贵族政治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和团结
局限:统治者的素质
不能保证
奴隶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天子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
天子
(小宗)余子分封
为诸侯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
诸侯
(小宗)余子分封
为卿大夫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
(小宗)余子分封
卿大夫
士
1、“大宗” 与“小宗” 的关系?
2、“大宗”一定大?“小宗”一定小吗?
双重关系
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想一想: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诸候对周王而言就是"小宗",但诸候在其封国内又是"大宗",依次类推...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里
表
核心
政治体现
⑴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⑵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2009·黄冈模拟)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西周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宗法制
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B.以血缘排斥政治关系
C.削弱了世卿世禄特权
D.便于选拔、考核官吏
BA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楚王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楚王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 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②③
BC
(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变式: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这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下列对于宗法制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是维系西周等级制度的有效工具
B.与分封制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C.表现了传统政治中较高理性成分
D.按照地域远近来区别亲疏关系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发挥了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表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较高理性成分。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AC
(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宗法制的影子?有哪些行为是受到了这种制度的影响?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历史延伸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拒绝进入天一阁查家谱
公祭黄帝陵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现象 渴望团聚 民族团结
如儿女都随父姓,而不随母姓等等。
对于当今社会好的影响
对于当今社会坏的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任人唯亲 裙带关系 重男轻女 男尊女卑
中性的影响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前引——秦始皇,千古一帝?
一、秦朝统一 1、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
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
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3、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
思想条件
国力
个人因素
疆域的大统一
制度的统一
思想的统一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六王毕,四海一”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南方:派屠睢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扩大统一
(2)“四海一”
北方:北击匈奴,修长城,修直道(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定)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
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开始进入政权版图)
秦朝疆域图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评价(当时的积极、消极影响;后世的影响)
修筑直道
湘水
漓水
南征越族
今日灵渠之风采
秦朝的疆域四至
统一的历史意义:
扩大了疆域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对比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课堂升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
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2)消极:
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政治(疆域):
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B、经济:
C、民族: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D、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
~在分封制瓦解基础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体制更加完善
~秦以后各朝沿用
郡县制的形成与演变
论从史出:郡县制
材料一:丞相绾(人名,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皇帝
郡尉
郡守
监御史
县尉
县令
县丞
有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亭长
里正
郡
县
乡
亭
里
道
郡县制
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
郡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有人质疑:”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中央集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
“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政”
启示:
坚持中央集权领导 ,但必须发扬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独裁专断。
充分发挥中央集体领导的政府效能,加大改革开发的力度和经济的发展。
发扬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体恤民情、人文关怀。
【体验高考】 (2011·浙江文综,38,节选)
材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010·课标全国,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体验高考】
点拨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
答案 D
3.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 )。
A.“郡县”优于“封建”
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封建”优于“郡县”
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解析 根据题干,“郡县”和“封建”及“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说明两者之间相反而相承,具有合理性。
答案 B
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解析:左图体现了分封制下山东的行政区划,右图中的“琅邪郡”说明了地方权力受控于中央。结合两幅图最能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由大到小,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由此,A项符合题意。答案 A
5.2012年7月至11月,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香港历史博物馆与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了“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展览。下列制度能够佐证“永恒”的是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世袭制度
解析 能够佐证秦朝永恒的制度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B、D两项早在秦朝之前就已存在,皆排除;三公九卿制在秦汉以后未得到延续,排除C项。
答案 A
古代中国对皇帝的几种称谓:
生时
死后
永乐、乾隆、光绪
年号
则天大圣皇帝
尊号
汉武帝、魏孝文帝、隋文帝
谥号
汉高祖、唐高祖、唐太宗
庙号
(2007年全国卷一)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1. 皇帝制度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