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侧重历史发展 )
直面环境问题(侧重当代)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侧重当代和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线索)
第一课时
由中国华北地区近期气温偏高且持续干旱少雨,一股较强的西北风3月18日将大量黄沙尘土吹至北京,城区上空黄沙尘土弥漫,不少行人只好用纱巾蒙面。滚滚风沙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极大不便。
人类面临着如此多、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是不是自古就如此严重的呢?人们又是如何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呢?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休戚与共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⑵施加影响程度的因素:
①技术手段
②“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群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恐惧和依赖
2、改造自然 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行为:开垦耕地,冶炼,制陶、机械迁徙,逃避自然的惩罚,
2.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提高
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 对抗增强 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科学萌芽
思想:天命观、有神论,保护生物、因地制宜
图6.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3、征服自然 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3.征服自然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1)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
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2)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
自然
(3)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核心思想
大跃进民歌---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
坡度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5° 平坦地 5°—1 5° 缓坡地
>15° 陡坡地 >25° 急陡坡地
坡度>15° 不能顺坡耕种
25° 耕作的限制坡度
35° 耕作的极限坡度
土体堆积物的稳定静止角度
水土流失、甚至崩塌等灾害
经济效益也不高(工程量大、非机械化、土壤层薄)
洞庭湖湖面积日益萎缩
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最多的地区。
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
次,平均10年一次,近代有加剧的趋势。
1954年大洪水淹没良田300多万公顷,京广铁路
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干流连续出现
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
然保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0
亿元。
长江洪水灾害
4、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问题
日益突出
A、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B、先污染、后治理
4.谋求人地协调
谋求人地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达到较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核心思想
(1)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
(2)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采集渔猎时期:
崇拜、依赖自然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开始趋于恶化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并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新科技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地关系
的历史回顾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活动
(1)、对矿石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造成破坏;
开采出来的废矿石的堆积对土地、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造成滑坡、泥石流隐患
1.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不同的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改变河流水文特征;
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阻断其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水坝上游,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
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质变差。
高峡出平湖
(3)、首要是环境问题(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现代都市
6.5 农业生产,6.6 工业生产
(1)两图中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6.5 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但作用范围小,可能修复
6.6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破坏面积大,程度深,短期内难以修复
环 境
环 境
人类社会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密切的联系
(2)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人类社会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1)人是环境的产物
对立统一
活动探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从环境中
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向环境中
排放废弃物.
读图:
水平箭头含义:
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期内能消除吗?
4. 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为什么反而越来越贫穷?
2.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人口压力
资源利用不合理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p94
猜猜图片反映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矿产、能源短缺
森林资源减少
水
资
源
紧
缺
水土流失
土壤荒漠化
打“骆的”
土地荒漠化
水污染
海洋污染
哪个是俺的娃?
3.环境问题
的表现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2.产生的原因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压力
(环境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先污染、后治理
4、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地域差异
全球性: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城市: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活动集中
乡村: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过度耗费资源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 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局域性:
环境污染事件,甚至是社会公害
空间尺度
北欧的酸雨
东欧核泄漏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
沙漠化
水俣:水、土污染
水土流失
热带雨林破坏
噪音污染
臭氧层空洞
城乡环境问题差异
(产业政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经济结构)
还有哪些原因?
当今世界特别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和
大气污染
臭
氧
层
破
坏
全球变暖
臭氧空洞
酸雨
二氧化碳增多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酸性气体增多
破坏生态及经济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国际协作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国际协作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国际协作
读图说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欧洲:河道改造的影响,湿地正遭受破坏
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核污染造成附近土地荒芜,危害健康
北海和地中海:受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非洲:树林破坏、过度放牧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沙化严重
印度洋:全球增温使海平面大升,威胁低地
中国:工业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澳洲: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类动物引起土地退化
南美洲:热带森林破坏,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及全球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
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
案例1:缩小了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少了46%。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九江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案例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林茂水丰的地区,后来由于森林被砍伐,地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碎,土壤受侵蚀,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单产水平下降,粮食不足,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再去毁林开荒,扩大耕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案例3:内蒙古草地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有关。
3.环境问题的表现
a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a(2)生态破坏
滥伐森林
自然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
CO2、氟氯烃的排放
捕猎、环境破坏
对环境调节的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温室效应、O3层的破坏
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b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
海洋污染
化学污染
水银污染下的残疾 1971年 日本水俣
尤金 · 史密斯[美]
对核试验的控诉 93年世界新闻摄影获奖作品
保罗 · 洛 [美]
b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三废”排入江河湖海
来自生产生活
来自交通、工厂
“三废”排入土壤
来自放射性物质
“三废”排入海洋
“三废”排入大气
第二课时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p96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处理好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持适度规模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与环境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行动。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
发展的哪一原则
(1)、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
(2)、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
(3)、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
(4)、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
(5)、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②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C
A、水土流失严重
B、粮食大幅减产
C、盲目扩大耕地
D、自然灾害频繁
E、土壤肥力下降
F、人口急剧增长
G、毁林开荒
F
C
G
A
D
E
B
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的适当位置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1)、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小结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人地
关系
思想
的演
变
人地关系
的历史回顾
直面环
境问题
环境问题:概念、表现及成因
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与局
域性的差异、城乡差异、 国家差异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可持续
发展
形成
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和原则
后工业文明
人地关系的思想、环境问题及成因
我国环境分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解)对立统一
总结
The end!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小结:
工业社会时期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三)环境问题1.按影响范围分类
2.环境问题的分布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图示法记忆
测一测:
1、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
C、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强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
D、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
C
2、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 )
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
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C
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②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C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环境问题的差异。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 生理 和 心理 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环境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
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
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乐观派: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影响。
两派的激烈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
识.孕育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意义
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