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2精品《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侧重历史发展 )
直面环境问题(侧重当代)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侧重当代和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线索)
第一课时
由中国华北地区近期气温偏高且持续干旱少雨,一股较强的西北风3月18日将大量黄沙尘土吹至北京,城区上空黄沙尘土弥漫,不少行人只好用纱巾蒙面。滚滚风沙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极大不便。
人类面临着如此多、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是不是自古就如此严重的呢?人们又是如何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呢?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休戚与共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⑵施加影响程度的因素:
①技术手段
②“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群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恐惧和依赖
2、改造自然 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行为:开垦耕地,冶炼,制陶、机械迁徙,逃避自然的惩罚,
2.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提高
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 对抗增强 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科学萌芽
思想:天命观、有神论,保护生物、因地制宜
图6.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3、征服自然 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3.征服自然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1)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
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2)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
自然
(3)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核心思想
大跃进民歌---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
把粮食种到山顶上
坡度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5° 平坦地 5°—1 5° 缓坡地
>15° 陡坡地 >25° 急陡坡地
坡度>15° 不能顺坡耕种
25° 耕作的限制坡度
35° 耕作的极限坡度
土体堆积物的稳定静止角度
水土流失、甚至崩塌等灾害
经济效益也不高(工程量大、非机械化、土壤层薄)
洞庭湖湖面积日益萎缩
把水稻种到湖中央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最多的地区。
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
次,平均10年一次,近代有加剧的趋势。
1954年大洪水淹没良田300多万公顷,京广铁路
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干流连续出现
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
然保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0
亿元。
长江洪水灾害
4、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问题
日益突出
A、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B、先污染、后治理
4.谋求人地协调
谋求人地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达到较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核心思想
(1)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
(2)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采集渔猎时期:
崇拜、依赖自然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开始趋于恶化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并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新科技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地关系
的历史回顾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活动
(1)、对矿石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造成破坏;
开采出来的废矿石的堆积对土地、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造成滑坡、泥石流隐患
1.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不同的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改变河流水文特征;
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阻断其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水坝上游,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
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质变差。
高峡出平湖
(3)、首要是环境问题(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现代都市
6.5 农业生产,6.6 工业生产
(1)两图中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6.5 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但作用范围小,可能修复
6.6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破坏面积大,程度深,短期内难以修复
环 境
环 境
人类社会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密切的联系
(2)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人类社会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1)人是环境的产物
对立统一
活动探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从环境中
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向环境中
排放废弃物.
读图:
水平箭头含义:
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期内能消除吗?
4. 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为什么反而越来越贫穷?
2.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人口压力
资源利用不合理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p94
猜猜图片反映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矿产、能源短缺
森林资源减少





水土流失
土壤荒漠化
打“骆的”
土地荒漠化
水污染
海洋污染
哪个是俺的娃?
3.环境问题
的表现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2.产生的原因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压力
(环境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先污染、后治理
4、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地域差异
全球性: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城市: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活动集中
乡村: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过度耗费资源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 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局域性:
环境污染事件,甚至是社会公害
空间尺度
北欧的酸雨
东欧核泄漏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
沙漠化
水俣:水、土污染
水土流失
热带雨林破坏
噪音污染
臭氧层空洞
城乡环境问题差异
(产业政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经济结构)
还有哪些原因?
当今世界特别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和
大气污染





全球变暖
臭氧空洞
酸雨
二氧化碳增多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酸性气体增多
破坏生态及经济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国际协作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国际协作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国际协作
读图说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欧洲:河道改造的影响,湿地正遭受破坏
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核污染造成附近土地荒芜,危害健康
北海和地中海:受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非洲:树林破坏、过度放牧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沙化严重
印度洋:全球增温使海平面大升,威胁低地
中国:工业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澳洲: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类动物引起土地退化
南美洲:热带森林破坏,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及全球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
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
案例1:缩小了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少了46%。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九江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案例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林茂水丰的地区,后来由于森林被砍伐,地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碎,土壤受侵蚀,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单产水平下降,粮食不足,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再去毁林开荒,扩大耕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案例3:内蒙古草地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有关。
3.环境问题的表现
a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a(2)生态破坏
滥伐森林
自然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
CO2、氟氯烃的排放
捕猎、环境破坏
对环境调节的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温室效应、O3层的破坏
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b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
海洋污染
化学污染
水银污染下的残疾 1971年 日本水俣
尤金 · 史密斯[美]
对核试验的控诉 93年世界新闻摄影获奖作品
保罗 · 洛 [美]
b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三废”排入江河湖海
来自生产生活
来自交通、工厂
“三废”排入土壤
来自放射性物质
“三废”排入海洋
“三废”排入大气
第二课时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p96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处理好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持适度规模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与环境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行动。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
发展的哪一原则
(1)、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

(2)、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

(3)、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

(4)、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

(5)、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②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C
A、水土流失严重
B、粮食大幅减产
C、盲目扩大耕地
D、自然灾害频繁
E、土壤肥力下降
F、人口急剧增长
G、毁林开荒
F
C
G
A
D
E
B
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的适当位置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1)、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小结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人地
关系
思想
的演

人地关系
的历史回顾
直面环
境问题
环境问题:概念、表现及成因
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与局
域性的差异、城乡差异、 国家差异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可持续
发展
形成
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和原则
后工业文明
人地关系的思想、环境问题及成因
我国环境分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解)对立统一
总结
The end!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小结:
工业社会时期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三)环境问题 1.按影响范围分类
2.环境问题的分布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图示法记忆
测一测:
1、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
C、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强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
D、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
C
2、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 )
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
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C
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②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C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环境问题的差异。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 生理 和 心理 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环境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
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
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乐观派: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影响。
两派的激烈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
识.孕育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意义
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