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8 莫高窟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 18 莫高窟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同类资源

《莫高窟》教学设计2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