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十课 吴汉何尝杀妻
作者:邓拓
课型:讲读 隆回雨山中学备课教师:王自强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领会作者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小组合作,反复默读课文,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 做学习的主人:体味作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借助论据说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指导:
1.通读全文,扫清障碍,初步赏析,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独立思考, 完成“质疑探究”部分的学习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3.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4.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熟读课文,扫清障碍;了解文章结构,初步赏析;解决导学案;拓展升华,巩固达标)
★.走近作者: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他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强的斗争,"文革"中受"四人帮"迫害。
题目解说:题目用了一个反问句,造成悬念,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何尝'理解为'何曾''不曾',有质问和否定的语气,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立场和观点。(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理出文章结构。(此处根据时间的需求可以灵活处理) 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一、预习反馈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南邨( ) 篡( )位 燕 薊( ) 自 刎 ( )
诬( )害 校( )订 祠( )堂 2.解释下列词语 死心塌地 : 殊不知: 造次 : 校 :
典籍: 给事 : 质朴:
3.“吴汉何尝杀妻。”如果改为陈述句应该是什么? 答:
二、合作探究
内容: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
要求: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 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精句赏析
1.“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句中的“不免”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2.“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 句中的“无中生有”“硬”有何表达效果?
答:
3.“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句中的 “旧”作何解释?
答:
文本理解
4.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5.文中说“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答:
三、展示质疑: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直接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哪些论据?哪些论据说服力最强?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与段落并做简要概括。
答:
2.《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得后果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
四、拓展延伸
★.文章开门见山的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看过的历史剧,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巩固检测
1.本文是一篇什么论文?
答:
2.什么是“演绎论证”?
答:
3.什么是“归纳法”?
答: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巩固借助论据说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一、学习反馈(抢答,题/2分)
1.本文作者为何以《吴汉何尝杀妻》为题?
答: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二、合作研讨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直接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请你从文中找到并读出直接否定“吴汉杀妻”论据的句子
答:
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吴汉杀妻》的戏剧情节?
答:
3.请在课文中用横线标出本文的论点并读出来。
答:
三、展示质疑
1. 本文是如何根据论据推理出结论的?
答:
2. 每人出一道自己理解深刻的题向他人挑战。小组派出组员宣读”战书“,无应战者得2分;应战成功者奖2 分,挑战者不奖分。本组学员不能抢答自己组员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的社会意义。
答:
课堂小结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据此推断出:吴汉未尝杀妻。
五、随堂检测
要求: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1、本文作者邓拓,笔名 _______,当代_______家、_____ 家。并以此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_______” 专栏,他曾 _______、_________合写杂文。本文选自 《_________》 。《吴汉杀妻》又叫 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以宾客犯法( ) (2)所至皆交结豪杰( )
(3)无稽( ) (4)殊不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蜂王是黑赭色的,身量特别长。 ( )
B.一颗新芽简直就是一棵珍珠。 ( )
C.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皱形。 ( )
D.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
4、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王莽的女儿就自吻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掉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踏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
(2)在汉代的历史典藉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
(3)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珠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污害了吴汉。( )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音字混用的现象。)
5、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敌论的___________(A.论点 B.论据 C.论证方法)进行驳斥。
6、课文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最主要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将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格处,正确的顺序是( )
时间飞了,________;皱纹深了,________;泪水干了,________;太阳落了,________。
①每一个泪痕生动起来 ②梦的脚印留了下来
③月亮的笑容浮现出来 ④躺在里面的故事丰盈起来
A.②④①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8、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例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________把夏天的门推开了;________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9、为画线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发现并描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 )。人们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改进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世界( )形象——可是他仍然没有能把一切可能的世界( )都描述完。
A.指人类可能认识的世界。
B.指人类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发现和描述的许多不同的世界。
C.被改造了的、呈现崭新姿态的世界。
D.指人们在不同水平上对世界不同的认识。
E.根据新的认识所描述的世界。
F.幻想中可能出现的理想世界
第十课 吴汉何尝杀妻
作者:邓拓
课型:讲读 隆回雨山中学主备课教师:王自强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领会作者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小组合作,反复默读课文,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 做学习的主人:体味作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借助论据说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指导:
1.通读全文,扫清障碍,初步赏析,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独立思考, 完成“质疑探究”部分的学习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3.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4.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熟读课文,扫清障碍;了解文章结构,初步赏析;解决导学案;拓展升华,巩固达标)
★.走近作者: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他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强的斗争,"文革"中受"四人帮"迫害。
题目解说:题目用了一个反问句,造成悬念,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何尝'理解为'何曾''不曾',有质问和否定的语气,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立场和观点。(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理出文章结构。(此处根据时间的需求可以灵活处理) 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一、预习反馈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南邨(cūn) 篡(cuàn)位 燕薊(jì) 自刎(wěn)
诬(wū)害 校(jiào)订 祠(cí)堂 2.解释下列词语 死心塌地 : 殊不知: 造次 : 校 :
典籍: 给事 : 质朴:
3.吴汉何尝杀妻?如果改为陈述句应该是什么? (明确:吴汉未尝(没有)杀妻。)
二、合作探究
内容: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 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精句赏析
1.“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句中的“不免”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赏析:不能。原句意为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有上当的可能。如果去掉“不免”,原句句意则为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一定要上当。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 句中的“无中生有”“硬”有何表达效果?
赏析:“无中生有”“硬”这些词语,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戏剧中关于“吴汉杀妻”的态度,认为其纯属谎言,没有任何的依据,表达了作者对剧作者“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头上的强烈不满之意。
3.“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句中的 “旧”作何解释?
赏析:戏剧是文学艺术舞台的一种形式,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戏剧。《吴汉杀妻》产生于封建时代,宣扬的是封建的道德观,作者用一“旧“字,既是对这出戏的产生时间加以界定,也暗含了对戏剧内容的否定。
文本理解
4.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主要介绍《吴汉杀妻》的剧情。简要交代剧情,树立起批驳的靶子,为后文反驳做准备。
5.文中说“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实际上是在批评剧作者的愚昧和诛连的封建观念。按照今天的观念,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因此,即使吴汉真娶王莽的女儿为妻,后来扶助刘秀也不该杀妻。因为王莽有罪,女儿并没有罪。因此我们欣赏戏剧时应注意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三、展示质疑: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直接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哪些论据?哪些论据说服力最强?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与段落并做简要概括。
参考:本文所提出的论据有四个。论据一:作者以《后汉书•吴汉传》记载的史料为论据,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论据二:作者以《后汉书•吴汉传》中“一段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重要叙述”为论据,证明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过“杀妻”之类的变故。论据三:作者以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的一段文字为论据,证明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论据四:作者以《后汉书》中的一段文字为论据,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杀妻的人物。
2.《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得后果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杀妻”完全是无中生有地强加在吴汉的头上的,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剧作者的本意是通过“杀妻”来体现吴汉的“忠”“孝”。而今天看来,却反而诬害了吴汉。一方面告诫人们“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指责剧作者“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
四、拓展延伸
★.文章开门见山的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看过的历史剧,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艺术作品是可以夸张的,但绝不能自诩为历史正剧,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捏造故事情节。这样会严重误导观众。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老舍说过: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所以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五、巩固检测
1.本文是一篇什么论文?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2.什么是“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3.什么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巩固借助论据说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一、学习反馈(抢答,题/2分)
1.本文作者为何以《吴汉何尝杀妻》为题?
参考:题目用一个反问句,造成悬念,引起人们的注意力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立场和观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举例论证 (引用) 、演绎论证
二、合作研讨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直接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请你从文中找到并读出直接否定“吴汉杀妻”论据的句子
参考:论据一:《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论据二:《后汉书·吴汉传》“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论据三:汉代刘珍的《东观记》:“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论据四:《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吴汉杀妻》的戏剧情节?
明确:为后文的驳斥作铺垫,使驳斥有依据。
3.请在课文中用横线标出本文的论点并读出来。
明确: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三、展示质疑
1. 本文是如何根据论据推理出结论的?
明确: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2. 每人出一道自己理解深刻的题向他人挑战。小组派出组员宣读”战书“,无应战者得2分;应战成功者奖2 分,挑战者不奖分。本组学员不能抢答自己组员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的社会意义。
明确:首先对于指导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这样的观点,并告诫人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第二是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第三是编出吴汉杀妻的故事究竟是抬高了吴汉的身价还是诬害了吴汉。因此,剧作者认为吴汉杀妻的故事能抬高吴汉的身价,而在今天看来,却是反诬害了吴汉。这里实际上是在批评剧作者的愚忠和株连的封建观念。按照我们今天的观念,每个人都是人格独立的,因此,即使吴汉真娶了王莽的女儿,后来要扶助刘秀,也不该杀妻。
小结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据此推断出:吴汉未尝杀妻。
五、随堂检测
要求: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1、本文作者邓拓,笔名 马南邨,当代 历史学 家、杂文 家。并以此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 专栏,他曾 与吴晗、廖沫沙 合写杂文。本文选自 《三家村札记》 。《吴汉杀妻》又叫 《斩经堂》。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以宾客犯法( 因为 ) (2)所至皆交结豪杰( 到 )
(3)无稽( 没有根据 ) (4)殊不知( 竟然不知道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蜂王是黑赭色的,身量特别长。 (“赭”应为“赫”)
B.一颗新芽简直就是一棵珍珠。 (“棵”应为“颗”)
C.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皱形。 ("皱”应为“雏” )
D.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认识。)
4、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王莽的女儿就自吻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掉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踏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同音字错用:刎 、吊、 塌 )
(2)在汉代的历史典藉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形近字互用:籍)
(3)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珠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污害了吴汉。( 音近形同:殊 诬)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音字混用的现象。)
5、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针对敌论的B(A.论点 B.论据 C.论证方法)进行驳斥。
6、课文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最主要的证据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7、将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格处,正确的顺序是( A )
时间飞了,________;皱纹深了,________;泪水干了,________;太阳落了,________。
①每一个泪痕生动起来 ②梦的脚印留了下来 ③月亮的笑容浮现出来 ④躺在里面的故事丰盈起来
A.②④①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8、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只要能写出夏、秋季节的词语即可,如荷花、蝉声、绿阴、红枫、果实……)
例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荷花 把夏天的门推开了;金桔 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9、为画线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主要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词句的理解,这应结合整个语段来解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发现并描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 D )。人们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改进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世界( E )形象——可是他仍然没有能把一切可能的世界( A )都描述完。
A.指人类可能认识的世界。B.指人类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发现和描述的许多不同的世界。C.被改造了的、呈现崭新姿态的世界。D.指人们在不同水平上对世界不同的认识。E.根据新的认识所描述的世界。F.幻想中可能出现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