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清兵卫与葫芦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8.*清兵卫与葫芦

  • 格式:  PPT
  • 大小:  2.41M    23张
  • 时间:  2016-07

《清兵卫与葫芦》ppt课件(2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清兵卫与葫芦》ppt课件(23页)《清兵卫与葫芦》ppt课件(23页)
关于小说情节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有三要素: , ,

传统小说中,往往把一个核心故事作为主线 , 是故事的“小说单位”,就一般来讲,除了现代形态的小说(比如意识流之类),大多数的叙事性小说都要靠展开完整的 和 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情节
故事情节
具体的环境描写
强调情节的小说中,情节发展一般遵循 、 、 、 的基本模式。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ㆍ亨利)的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往往是结尾 处出其不意的巧妙设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被称为是“ ”,这种情节安排,对小说的生动性有极大的帮助。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欧ㆍ亨利式的结尾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也称“新理想”派。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你了解作者吗?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他的作品经由鲁迅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一定影响.
他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郁达夫曾经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是“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小说采用了这种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把握
葫芦
清兵卫
开头
结尾
线索:

主人公:
结构特点
(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 引起兴趣)
(再说结局,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对葫芦——喜爱、热衷、痴迷)
文章结构:
一(1)清兵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
为什么?原因——设置悬念
二(2—6)痴迷葫芦
制作葫芦别具一格
错把老头的秃脑袋看作葫芦(因痴迷而产生的错觉)
三(7—20)独立的个性
四(21—44)中心事件
开端  低价购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葫芦
高潮  父亲砸碎葫芦
结局 葫芦升值
五(45-46)尾声:放弃爱好,热衷绘画
言尽而意未尽:这个爱好,又能坚持多久呢?
情节的发生,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面六段
首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但唯独留下一个缺省——“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而“这件事”原因不详。
课文第二到第六段,是叙述性段落来描述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分别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到六段,分别从清兵卫如何玩葫芦,如何买来,数目多少,价值几何,如何加工,熟练程度来叙述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的事迹。
课堂突破
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一个细节描写是什么?从情节安排角度考虑,怎样理解作者这样的设置?
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把一个老头儿的脑袋当成了葫芦。
属于一处细致的情节描写。这样的细节安排,更加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性格。

清兵卫痴迷葫芦,这样就把他专心的程度写得生动必现。与下文所写的收藏葫芦,收拾葫芦承接。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探究第二部分
这部分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是小说大情节的生发点,最核心的情节张力。
清兵卫的爱好和世俗常人眼光的矛盾体现在两个层次:清兵卫的爱好被生生扼杀;清兵卫发掘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元的高价。
客人和父亲都认为评品会上做参考品的马琴的葫芦才是出色的葫芦,可清兵卫他却认为并不怎么好.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元钱的高价卖了出去.

这些说明了什么?
清兵卫:
个性独特
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
教员和父亲对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态度怎样?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反对,压制。
大家结合背景来探讨
教员为什么认为清兵卫将来不会有出息?
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
这篇小说发表在1913年,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笼罩在军国主义和功利主义气氛中。
清兵卫爱好的葫芦,是自然、美、和谐的 象征。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的强权。
作者对美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显得微不足道,落落寡合,正与清兵卫的处境相似。
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阻挠或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最初的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性所在。
主题
作者寄托了对于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呼吁尊重孩子的个性。

清兵卫对葫芦天才般独到的审美能力遭到了父亲的粗暴扼杀,他的第二个爱好喜欢绘画会得以保持吗?
合理想象
文短意长
情节的结尾,是青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 也象征着个性解放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突破口。但是,这新的突破口也仍然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容的。
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并自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也许每个人都是一 个青兵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