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戴震难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戴震“难”师读音不“难”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戴震“难”师读音不“难”
有很多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都为题目“戴震难师”中的“难”而发难,实际上我们带着探究的心态或理念去面对,不难推断“难”的读音就是nàn,应该读第四声。“难”是多音字,毋庸质疑了,主要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第二声nán,另一个就是第四声nàn。《现代汉语词典》中,“难”读第二声时的义项主要有四个:1.做起来费事的(跟“易”相对),如难办;2.使感到困难,如这下子可把我难住了;3.不容易,如难免;4.不好,如难听。“难”读第四声时的义项主要有二个:1.不幸的遭遇;灾难,如遇难;2.质问,如非难、责难、问难等。而百度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对“难”的解释:
nán
〈形〉
(形声。从隹(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困难;艰难;不容易 [difficult;hard;troublesome
不可;不好 [hardly possible;bad]
〈动〉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feel difficult]
使感到困难 [put sb.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恐惧 [dread;fear]
〈名〉
通“摊”。驱除疫鬼之祭 [sacrificial rites for get rid of bogy]
〈后缀〉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difficult]。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nàn
〈名〉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rerolt]
怨仇;仇敌 [enmity;foe]
〈动〉
诘问;责难 [blame;reproach]
抵挡;拒斥 [keep out;ward off;refuse]
论说;争辩 [argue]
这里无须在更多罗列,我们不难找出第四声中的义项有“质问”“论说;争辩”的讲法,与本文的主题——质疑精神和文本中语言描写反映出的连续追问的情形相符,更能体现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这一特点。
而我们如果读作第二声,有的教师就解释成“为难”或“使……为难”,那么文章的中心主题岂不成了戴震为难老师?那么戴震就是一个与老师格格不入的叛逆弟子喽。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戴震的为人真的如此低劣吗?而历史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了解两个记载片段便知。
“戴震读书,有一种“每一字必求其义”的习惯。塾师授课,讲以下引文凡见于《年谱》者不再注出处,凡见《戴震集》者仅注篇名。解前人的传注训诂,戴震往往不明其义。他不喜欢人云亦云,何况前人传注中往往谬误百出。因此,他要探本溯源,花了三年功夫穷究近代字书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握了其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他“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考究,一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通。”这样,为以后学术、思想更上一层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通训诂”成为戴震及其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治学方法。”(引用完颜勇赞的《中国历代大儒》第37章 叔世硕儒 戴震)
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志、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引于百读)
由此可见小时侯的戴震是一位喜爱钻研的孩子,并没有恶意与老师作对的嫌疑,所以,第四声读音能更好的表现他勤学善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这也更有利于正面培养学生善于反问、不盲从,不教条、不死板的读书学习。而第二声读音则更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强词夺理,造成不尊师、不重教的局面。
所以,一音之差,岂止失之毫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慎之、笃之。希望,在不断的探讨中,我们能早日找到教学的真谛。欢迎各位老师与我们一同探讨。
                         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贾艳枫
                          2009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