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6.小巷深处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6.小巷深处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  
  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 
  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 
  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 
  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 
  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 
  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1.微薄收入收养“我”。 
  2.所有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泼辣性格。 
  4.终年辛勤劳作。 
  5.把“我”调养成“千金小姐”。 
  6.“我”厌恶家,母亲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学们都很投入,突然最不爱发言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请您把大屏幕的内容返回到疑难问题。” 
  “好。”师照着做了。 
  “我发现问题2、6、8属一类问题,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来解释……” 
  他的话还没说完,班里另一位同学插话道:“我也看出来了,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厌恶家庭,从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这也是老婆婆叹气的原因;‘淡忘’一词也能用这一点来解释。另外,‘记得’是说孤女被母亲深沉无私的爱感动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学补充说:“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来,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文中写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事例好象与女儿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对了,感情是全文的线索,事例是在感情变化中逐步展开的。 
  “对!”师非常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动。 
  “有道理。”同学们也议论纷纷,随即,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这时,师发现,一名同学溜号了,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那名同学上黑板按顺序贴上写有女儿感情变化词语的纸条。并宣布,如果贴错了,要罚唱歌。遗憾的是他贴对了——满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淡忘家、母亲、感激、悔悟、流泪。大家没能听到他唱歌,不过也许以后他不会再溜号了。 
  小插曲过后,同学们又展开了对竹棒作用的讨论。 
  有的说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说它是女儿的替代品……说法不一。看来这个地方是个难点。于是,师点拨:“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体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师,”一个同学站起来,“文题不符原来是我提出来的,通过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它们不但相符,而且题目拟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间感情深,正所谓——小巷深处寄深情。” 
  “好!”师情不自禁地为这名同学喝彩:“她自己解释了曾经不懂的问题,可见这节课很有收获,这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小巷深处寄深情,这不是文章的主题吗。” 
  “对呀,”师欣慰地说:“大家配合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恭喜你们!” 
  三、总结式的拓展 
  师:“同学们,你是否赞同文中“我”的做法与想法?” 
  生:“很多同学都不赞同“我”以前的做法与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错就改的优点。”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我们班的康宁同学表示我的敬意。因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宁却从没嫌弃过他们,这种纯真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师代表全班同学送给康宁同学一份小礼物,她激动地哭了。 
  师:“我想以康宁同学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学都是深爱着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的深恩!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闫维文的《母亲》,肯定心中还会涌起新的波澜。”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光,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教室里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四、布置作业 
  师:“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她们的深深的爱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个性化发挥,如让学生大担提问,由此引入对课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努力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有的时候只注重学生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跃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