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6.小巷深处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6.小巷深处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小巷深处》《我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小巷深处》《我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初步掌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4、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小巷深处》
一、解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biě            xuàn         kòu              nì             yǒu             guǒ
                耀            击             油             黑 、
hūn          yé yú       xūn              gěng yè     niè               wēi
  菜                           黑             哽           造               
chōng jǐng   pán shān  àn            zhí zhuó  bān bó    jiá
                   然        执        斑      脸
2、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也说春风满面。
    依稀:模模糊糊。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点提示: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3、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
    第二部分:(随着年龄……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写“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之情,而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部分:(最后)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四、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要点提示: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外貌:例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要点提示: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五、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要点提示:(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六、总结课文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提示: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提示: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提示: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提示: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我的老师》
一、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她又聋又哑又盲。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yín        pī         xuàn            cháo          fù           sāo       níng
    无            毛       丽               筑                               盖      动   
  2、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预兆:预先显露出的迹象。
温存:温柔体贴。
琢磨:思索,考虑。
毛坯:已具有所要求的形体,还需要加工的制造品。
绚丽:灿烂美丽。
 
三、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写莎利文老师初到“我”家。
第二部分(4——26段):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第三部分(27段):写“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2、海伦·凯勒为什么把莎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那一天看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要点提示:她以极大的温和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信心,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教会了“我”爱。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和引导“我”认识爱的?
  4、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
要点提示: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可敬。同时,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在老师来之前自己“纳闷和苦闷”“疲倦和寂寞”,和后来自己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的耐心与用心良苦。
 
四、怎样才能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1、确定写作对象。
  2、思考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确定详略。
  4、考虑写作顺序。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写作背景;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上。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xiè              rú        mò              dì
   机           含辛苦                          
     hàn             nì        liáo                 xūn
        销声迹       寥寥无几          元
     qiè           mí          qīng            zhăn
             漫         弹               露头角
  2、掌握词义:
    元勋:立大功的人。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四、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    )见
 
  2. 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3. 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 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试题答案】
1、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了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