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据此我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而且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对亲情的感悟。
三、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四、教学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感受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母亲》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设计意图: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2、学法: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一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故事:1972年湖北嘉鱼已到了秋风肆虐,落叶飞舞的深秋,有一个小女孩,刚刚来到世间,就被狠心的抛弃,是一个盲女收养了她,并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小巷深处为女孩购置了一个不大却温暖的家,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盲母一年四季奔波忙碌,尽管她们的生活十分窘迫,但小女孩却得以顺利地长大。后来她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其实这个后来成为作家的女孩就是本文的作者林莉,《小巷深处》也是她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走进一对平凡却又特殊的母女的生活,去体验她们的情感世界,感悟亲情的真谛。
(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用幻灯片展示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并理解大意。
打旋xuán 瘦瘪biě 炫耀xuàn 反驳bó 黝黑yǒu
荤菜hūn 难堪kān 揶揄yéyú 倚靠yǐ 卑微bēi
造孽niè 哽咽gěngyè 蹒跚pánshān 粗糙cūcāo 憧憬cōngjǐng
2、学习任务(课件展示)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3)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计时阅读,感知文本,回答问题。
?纠正学生坐姿,打开阅读计时器,开始阅读,并提醒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速读。
?回答问题:文章题目: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 文章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自己判分,并汇报成绩。
设计意图:用高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读,设置相关问题,强化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记忆,提高阅读的效率。
(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1)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简单说明原因。
明确: ①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②在“我”被捡回后,她抱着“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呀,多漂亮,肉 滚滚的,嫩生生的。”
③因别人说“我”不漂亮,母亲待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 ④母亲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⑤为了维持贫困的家,母亲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到了冬天缝棉被租棉被。 ⑥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⑦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我”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竟高兴地落了泪,并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看。 ⑧“我”在即将上县城一中时,母亲走向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⑨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时间顺序
学生针对第三问自由发言发表见解。
(2)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3)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我”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开始时,“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
接着,“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接下来,“我”的感情变化是:“我”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了。
到最后,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地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我”被母爱震撼了,“我”悔悟,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当中,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的概括一下我的这一变化?
提示: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长大以后因为虚荣心作崇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却了“我”,最后,我悔悟了,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了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诵读品味,感悟亲情。
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六)课堂小结: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感人的一幕。同学们,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在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让你忽略了的母爱呢?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那同样崇高的母亲说点什么呢?请你用一句祝福的话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情感。教师:让我们全体起立,向母爱致敬,一起大声地说:“妈妈,我爱您”。 (播放《懂你》MTV,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母爱。 )
(七)作业:
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文章的水平。
(八)板书设计:
6 小巷深处
林莉
“我”
: 对生活满足 → 对家厌 →对母悔悟 (感情线索)
母亲
(幼小时) (少年时) (青年时) (时间顺序)
↑ ↑ ↑
: 终日劳作 →以“我”为荣 →偷送钱物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通过一位最平凡的母亲的一串琐碎的生活细节刻画,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颂之情。是“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的散文笔法。下面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到文本中体会母爱的博大与深邃。
(二)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知识与技能:1、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 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指导与学生合作研究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亲情的美好,懂得用心和行动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本课的学习。
(三)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学生概括重要细节、圈划关键词句,并作交流。
教师提示:通过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课件展示要点:(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再作点拨:1、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
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质疑探索 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拓展阅读:
选 择
① 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 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 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 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 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 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 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 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8.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9.揣摩第④⑨两段中的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2、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五)创设情境 结束教学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我们都深受感动。罗曼罗兰 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我说:“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让我们学会理解爱,分享爱,珍惜爱,付出爱,在充盈着爱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这首歌曲,感谢所有的伟大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爱、理解爱,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父母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父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她(他)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多和他们相处,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父爱与母爱。
设计意图:1、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感悟亲情,陶冶情操。
(七)、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爱
养母 养女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生活琐事
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附在教学流程中。
九、练习设计
1、计时阅读,感知文本,回答问题。
?纠正学生坐姿,打开阅读计时器,开始阅读,并提醒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速读。
?回答问题:文章题目: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 文章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自己判分,并汇报成绩。
设计意图:用高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读,设置相关问题,强化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记忆,提高阅读的效率。
2、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文章的水平。
3、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父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她(他)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1、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
十、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了深沉的无私的母爱。 在上这一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盲养母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养母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换住处,可见母亲对我无私的爱。”有的说:“养母站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卖冰棍,可见母亲为我付出的太多了。”接着我又问到:“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同学们都以很大的热情迅速地在小组中讨论开了。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言,让他们真正地在小组中合作,自主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来学习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充满着自己的感情的,从而也领悟了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我觉得这就是我上这课的成功所在。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还是不够;课堂形式不够丰富,没有让学生更彻底地表现自己能力;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以致他们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