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课文:《小巷深处》
1.题解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2.课文分析
①盲母亲对养女的爱的具体描写:A.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B.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C.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D.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E.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F.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G.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②“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A.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B.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C.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D.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变化的原因是: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母亲而骄傲。“我”长大后因虚荣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悔悟。
3.中心
这是一篇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例:阅读《小巷深处》(节选),完成1——8题。(19分)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 ,她的手是那么 ,她的眼睛是那么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 ,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根据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理解,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四个“ ”处,正确的顺序是:C、D、A、B。(只填序号)(2分)
A.黯淡 B.憧憬 C.黝黑 D.粗糙
2.画出下面文字中的三个同义词。(2分)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中形容母亲行走艰难的一个词语是:“蹒跚。”(1分)
4.文中的“我”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3分)
“我”意识自己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为家的贫穷,母亲的卑微而厌恶家,淡忘家,进而疏远母亲,离开家庭。
5.“我”最后为什么又悔悟流泪?(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6.上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母爱?(3分)
母亲觉察到女儿的虚荣,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感受,每次都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回家。
7.最后一段写道:“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女儿的“我”已经悔悟了,不但人回来了,心也回来了。表现“我”对母亲真心的爱。
8.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试作一下比较。(3分)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