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山中避雨》《〈论语〉六则》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体会马克·吐温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进而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3、了解孔子及《论语》,重视朗诵训练,理解六则语录的意思。
4、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shà jī cù zhuàn gāi xuè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 文 言简意赅 戏 谑
xiù zhǐ fěi bàng líng lì shè cāo
乳臭未干 趾高气扬 诽 谤 伶 俐 涉水 粗 糙
suǒ kē jí là xuè
琐 闻 苛责 编辑 辛辣 心血来潮
2、单字解释:
煞费苦心(极、很) 猝不及防(突然,出乎意料)
言简意赅(完备) 乳臭未干(气味) 趾高气扬(脚)
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
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取胜。
三、研读课文:
1、“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2、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2、3段)
3、马克·吐温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富有讽刺、幽默特色的语言来?
明确: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文学,人生阅历丰富,对各种人物和风土人情都带有的浓厚兴趣。
四、小结
善用辩证讥讽来针砭时弊,这是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也是那个历史环境下所必须采用的手法。
《山中避雨》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qū liáo cáo rǒng
趋之如归 寂寥 嘈杂 冗长
lòng chě hè yě
里弄 工尺 应和 陶冶
yuè huáng tì zòu
乐以教和 仓皇 剃头、 演奏
2、字义:
趋之如归(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责怪)
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 萍水相逢(浮萍)
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仓皇;匆忙而慌张。也作仓惶、苍黄。
三、研读课文
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提示: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 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
四、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论语〉六则》
一、简介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朗读正音:
yuè yùn wǎng dài
不亦说乎 不愠 罔 殆
zhì huì zāi yān yǐ
默而识之 诲 哉 焉 矣
范读:文言文的朗诵较之现代文语速要慢得多,而且节奏和停顿也较为明显。
三、疏通文意: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四、分析课文:
1、课文所选的六则孔子的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提示:所选六则的中心内容都是谈学习。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提示: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提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提示: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 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5. 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6.“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第二次,“我”曾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 )
7.“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论语〉六则》
一、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第一则中,哪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哪句话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是哪句?
3、要谦虚好学的是哪句?
4、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是哪句?
5、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择善而从的是哪句?
6、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7、作者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是什么?
二、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试题答案】
我长大了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5、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6、略
7、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论语〉六则》
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学而不厌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