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风筝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4.风筝

  • 格式:  DOC
  • 大小:  80K    19张
  • 时间:  2016-07

三年级上《风筝》教学实录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 》课堂实录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    ⑵ 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⑶ 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习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     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     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 指名读。    ⑵ 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⑶ 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⑷ 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2、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    ⑵ 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用换词法“仍然”,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⑷ 感情朗读,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      (指导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⑵ 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的动作?(托、牵、跑、叫。)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    ⑶ 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 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     ② 想象一下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     ③ 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 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找风筝的心情。    ⑵ 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三句话,教师用幻灯片出示: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田埂上。    ⑶ 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⑷ 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理解“垂头丧气”(可让学生表演),相机指导“丧”字,注意“丧”是平舌音,“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⑸ 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挑战读,齐读。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更是学生挑战的对象。    ⑹ 小组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课后横线上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他们都是你的朋友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提示:“磨坊”在本课都是多音字。)   2、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帮助他? 四、拓展活动   1、交流资料:     同学们,学了《风筝》这篇课文,你们知道“风筝”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筝的知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和学生对资料袋的学习情况。)   2、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村居》,并背诵:     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放风筝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读一读,背一背。      (幻灯片出示古诗。)   让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量。
 
2005年11月19日吴江实验小学五年级借班上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   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   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提分段,但是,但是对于有些结构分明的课文,抓总领句或过渡句进行分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王老师不避讳分段,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抓总领句,很快就让孩子们就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思路。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在这一板块的对话中,王老师以“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作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察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进而领悟放风筝所蕴涵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情感。王老师不仅仅将教学指向与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析语言。从实录中不难发现,王老师深谙语感教学的策略,“翩翩”的语像感,“憧憬”的语义感,“羡慕”的语境感,被王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长期进行这样高品位的语感训练,学生必定获得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生:(继续汇报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   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   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让学生看《秦腔》?哈哈,太超前了!说实话,我翻了几页,送人了!因为看不下去》不如改为看他写的《月迹》《丑石》等散文。』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教师唱给学生听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