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风筝》 教案 唐俊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以个人真情实感主要内容,是为培育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中,《风筝》的意蕴最丰富而深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体裁为叙事性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课文特点
《风筝》一文富有真情实感,很切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似乎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表达主题。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文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全文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对于本文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品味文中思想、情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领悟到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说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积累文学常识。
2、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梳理文章层次,继续巩固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情感和思想,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5、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重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叙事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阅读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梳理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一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教学方法: 为师之功,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任何学科教学中,传授知识只能叫做“授之以鱼”,而教会学生读书才能叫做“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我们一方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中心问题导引梳理文章内容层次,感知主旨。
1采用情景法激发学习兴趣;速读了解文章内容;
2以问引读,合作探究,重点理解我对小兄弟的虐杀和悔意,及得不到原谅的悲哀根源;
3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
4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教具:小孩嬉戏图片、小兄弟痴迷图、游戏音乐及视频、多媒体展示
【说学法】学生学习知识常常是从已有知识出发,进入并获得新知;学生总是喜欢自己成为问题的第一个发现者,一个深刻的认识者。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培养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的目标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梳理文学常识,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层次;在阅读思考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写作技巧,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说流程】
教学板块 | 教学活动过程 | 设计意图 |
情境导入(5分钟) | 1、配儿歌展示儿童嬉戏图片或视频,感受幸福童年。 2、导入新课: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风筝》,了解在旧中国,封建教育观和家长制下的儿童生活吧。 3、我们欣赏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欣赏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 | 出示图片,形象直观的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研读。 |
对话文本(20分钟) | 1、过渡、那么我们首先就来与文本对话吧。 2、昨天的预习,我们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回忆体、记叙性散文。文章1、2自然段写眼前北京的冬季放风筝情景。这令作者想起了对一件往事,那是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讲述了这件事? 3、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多年后,作者心里不能释怀,他有什么愿望?是什么使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作者得到弟弟的原谅了吗,为什么?哪些段写了他思想转变,想补过却不能,内心很沉重? 4、 所以,时至今日,作者意见者风筝飞满天的情景,心里还充满了无可把握的悲哀。 5、文章就这样分成了哪几部分? | 梳理文章层次,初步了解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
1、过渡:同学们,理清层次之后,你有什么疑惑吗?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来。 3、理解“补过不得”: 1 “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坐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 以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
对话作者(5分钟) | 1、小结:读完此文,我们发现了什么? 1作者心中那份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很严重,这个“风筝事件”是那个时代和封建家长制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2、请用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 理解主旨,归纳中心。 |
对话生活(3分钟) | 1、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往往还认为是好心。于是,我们家长、老师等手里有权的人还会采用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2、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戏童年呢? | 感受生活,提高情感。 |
欣赏小结(5分钟) | 1、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总结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了解内容。2与作者对话:领会情感。 3与生活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2、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鲁迅的《风筝》一文,让我们掩卷沉思,心潮难平啊! 3、请拿起笔,给我们的老师、家长写一封信,和他们来一次诚意的恳谈吧! | 提升认识, |
板书: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