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七(1)班 主备教师:张进云 日期:2010年11月11日 审阅
学习
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进一步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力
目标
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方法
1.朗读法、默读法。
2.观察与联想。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3课时
课
前
体
会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谁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
前
预
习
注音:
筝( ) 秃( ) 蟹( ) 蕾( ) 堕( )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
丫杈( ):
寂( )寞( ):
憔( )悴( ):
萧( )杀:
诀( )别:
荡( )漾( ):
嫌( )恶( ):
笑柄( ):
可鄙( ):
什( )物:
惊惶( ):
瑟( )缩:
傲然:
虐( )杀:
宽恕( ):
恍( )然大悟:
苦心孤诣( ):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例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2、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也不让弟弟做风筝,后来自己有悔恨和补过的事情。
3、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对鲁迅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鲁迅的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重
点
研
讨
一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①“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联系下文思考)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严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
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所以说“故乡的久经失去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重
点
研
讨
二
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小兄弟的什么性格?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表现了小兄弟天真活泼的,对放风筝如痴如醉的性格。流露出鲁迅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和悔恨;流露出鲁迅对封建家规的控诉和批判。
找出文章生动描写"风筝事件"中“我”对风筝的态度,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描写“我”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有“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
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偷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自责、同情和悔恨。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做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具体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玩游戏是在虐杀儿童的天性。这使人痛恨地感受到封建家规对儿童天性的虐杀。被践踏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纯真的,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心。所以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 6.作者的“心”为什么“很重很重地堕着”? 因为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7.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错误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8.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童年琐事,但当"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和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反省精神融为一体。
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亲情美的温馨之歌。
拓展练习
延伸练习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以“难忘的童年”写一个最难忘的快乐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多用形象生动的修辞)
课后反思
《风筝》学案
班级: 姓名: 自我学习鉴定成绩:
课
前
体
会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谁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
前
预
习
1、注音:
筝( ) 秃( ) 蟹( ) 蕾( ) 堕( )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
丫杈( ):
寂( )寞( ):
憔( )悴( ):
萧( )杀:
诀( )别:
荡( )漾( ):
嫌( )恶( ):
笑柄( ):
可鄙( ):
什( )物:
惊惶( ):
瑟( )缩:
傲然:
虐( )杀:
宽恕( ):
恍( )然大悟:
苦心孤诣( ):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 为主,向人们 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 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 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 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 、 、 、下定义、 、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家、 家和 家。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2、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鲁迅不让弟弟 ,也不让弟弟 ,后来自己有 和 的事情。
3、听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