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star9907@163.net
《风筝》 教案
廊下中学 陈卫兵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3、学会用质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简谈感受:这个春天有谁去放过风筝?曾经放风筝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这份自由与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1、概括事件: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2、略说人物:从三、四两段关于风筝的描写中,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印象?
三、重点品读
朗读第3、4段,说说哪些描写表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哪些描写
表现了“我”嫌恶风筝?
(天真活泼、瘦弱可怜 ; 蛮横、不近人情)
思考一:“我”为什么这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提示:文章中是否有暗示?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思考二:做风筝真的有错误吗?作者为何要这么详细地加以描写?
(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
教师小结:做风筝是儿童正当的游戏,却遭到兄长肆意的虐杀,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精神虐杀,以致二十年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这样详写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作者正是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回忆往事,因此,文中有些词句读来令人质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学生质疑
质疑一: 为什么“惊异”与“悲哀”?
质疑二: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如何理解
( -----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附:作者仅仅指兄弟之间因风筝的事情而悲哀吗?)
质疑……
1、“惩罚”是什么?
2、为什么“我”二十年来毫不忆及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这一幕?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4、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我得到宽恕了吗?为会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5、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知错就该,反思自省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五、结束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六、作业:
1、完成其他“质疑”的问题。
2、选做题,二选一(200字)
(1)弟弟是真的忘记了吗,请从“我”或者弟弟的角度写一段话 来表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2)你如何看待现在的家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