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七年级上期中考试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语文版七年级上期中考试

  • 格式:  DOC
  • 大小:  72K    7张
  • 时间:  2016-07

新街一中2007-2008学年语文版式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新街一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七 年 级 语 文

班级:        姓名:          得分:    

亲爱的同学,这是你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检测,请仔细作答,别马虎,并注意书写,祝你考试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请用正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2分)
A.瑟缩(sè)   虐杀(nuè)  宽恕(shù)   不辍(chuò)
B.炫耀(xuàn)  揶揄(yé)   寂寞(mò)   冗长(rǒng)
C.戏谑(xuè)  憧憬(chōng)  黯淡(àn)   蓑衣(suō)
D.穹隆(qióng) 隧道(suì)  灼热(zhuó) 撰文(zhuàn)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是个好劳动。(喜好劳动)
B.这两个被嘲笑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傲慢的气势逼人)
C.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D.让许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利的长大。(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B.让孩子远离网吧,健康成长,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
C.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D.“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②④① D.⑤②④①③
6.默写填空。(10分)
(1) 《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 少小离家老大回, 。
(3)          ,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4) 会当凌绝顶, 。《望岳》
(5) ,病树前头方木春。
(6)王勃用旷达的胸襟开创了赠别诗的新境界,体现在他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便是那千古流传的名句:         ,
         。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宽慰的句子是: , 。

   二、语文综合运用 (7~9小题,共9分)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    
            ;       。
8、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暮 春
     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①。
注:①东风:即春风。
(1)从题目入手,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2分)


(2)你如何理解“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的内涵。(2分)


9、名著导读。(3分)
书目:《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
请从上述书目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作品,对其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作品:《 》 人物: (1分)
人物评析:
(2分)

三、阅读理解 (4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3分)
[甲]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期 (2) 去
(3)委   (4)顾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分)
12.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3分)

     
                                  
[乙] 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②。”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②彘:zhì,猪。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分)
①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②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14.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15.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二)阅读《平分生命》一文,完成16~20题(13分)
平分生命(作者崔浩)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的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6.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2分)
                                
17.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3分)
                                
                                  
18.简要概括文中“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 (2分)
                                
                                  
19.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不超过100字)(3分)
                                
                                  
                                  
20.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3分)
                                
                                  
                                  

(三)阅读《别让委屈再版》一文,完成21~25题(14分)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果,国文①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点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就会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写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年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教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据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图,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地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了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简直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差别,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翻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①注释: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2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分)


2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2分)
2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分)


2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3分)

                                  
26、你想对文中的小学老师说什么?(3分)
                               

四、写作 (50分)
27.从以下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的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2)自拟题目,记叙你生活中有意义的一件事。
新街一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七 年 级 语 文(答案)

一、1、略。2、A 3、A 4、B 5、D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乡音无改鬓毛衰。不畏浮云遮望眼。一览众山小。
沉舟侧畔千帆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如:秋,以她的云淡风轻(明净高远)给人启示;冬,以她的万树挂雪(红梅绽放)引人入胜。(言之有理即可)
8、(1)面对“暮春”,诗人说:“莫怨”春老花残,因“根蒂在”;“有东风”,所以春去春再来。诗人借此流露出了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2)花开花落,只要花根不死,春去了还会再来,这是自然规律。它暗示了人们不要因暂时的失意而伤感难过,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更美好的未来。
(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9、示例: 作品:西游记 人物:孙悟空
人物评析:他爱憎分明,坚定执着,有勇有谋;他降妖除魔,嫉恶如仇;他吃苦耐劳,有责任感。
10、(1)约定(2) 离开(3)抛弃、丢下(4)回头看
11、做人要守约(诚信)要有礼貌等。
12、言之有理即可。
13、①之:去、到②止:阻止、劝阻
14、译文: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学着骗人呀!
15、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意对即可)
16、①为妹妹输血。 ②和妹妹平分生命。
17、神态描写; 因为男孩知道了输了血后不用去死的道理,非常惊喜。
18、①无私、爱妹妹胜过爱自己。② 勇敢、坚强。 ③纯洁、天真
19、略
20、略
21、⑴小学时我的作文因为太完美被老师认为是抄的。
⑵大三时老师要求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物理学问题我却用几何学的方法解决了,被老师认为是不懂微积分而几何方法是抄来的。
⑶我做教授时通过查资料和请教同事,最终肯定了一个学生完美得令人惊讶的论文。
22、学生的作业水平之高出乎老师预料之外。
23、再受、重复
24、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新到的期刊。我去请教同事。
25、他是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这个高度来认识的。
26、略
27、参看中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