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二十二 绿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二十二 绿

  • 格式:  DOC
  • 大小:  52K    3张
  • 时间:  2016-07

《绿》教学设计13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借鉴作者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在文章所抒发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课前准备:诵读课文,熟悉文本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15-3-61)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人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初读感知
听录音,看视频,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和同学交流。
踞( ) 薄阴( )绺( ) 棱角( ) 穹( ) 尘滓( ) 皱缬( )掬( ) 什刹( ) 挹( ) 明眸( )善睐( )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句子(划线)
明确: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用△符号)
明确:醉人 奇异
四、理解阅读:
1、作者在第二段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烘托)
脉络图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 站在水边
【梅雨瀑】 【梅雨潭】
(远眺) (近观) (眼前)
远——————————— 近
略———————— 详
2、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并从写法、作用等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1)欣赏梅雨潭的“绿”。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处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2)体味梅雨潭的“绿”。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明确: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
明确: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六、拓展延伸:
吟诵古今诗家咏“绿”的名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荫里百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似,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七、文本总结
古人喜欢绿,朱自清也钟情于绿!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八、解读补充习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然后在下表中订正
(1)襄在两条涩涩的黑边儿里的。
(2)这个亭居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3)我若能邑你以为眼。
(4)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竣而深密的“绿壁”。
错别字
襄
居
邑
竣

订 正
镶
踞
挹
峻

2、请你从课文中任选两个你很欣赏的词语,各写一句描写自然风物的话。
草丛中星星点点的野花招引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示了春的无限活力。
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露出鲜润红色。
3、请你反复阅读下面的文句,品味方框内词语的意蕴和内涵。
(1)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 飞花碎玉 般乱溅着了。——用“飞花碎玉”来形容瀑流撞击到岩石的棱角上的情状,其中既体现了花和玉本身的美,也包含着动态和莫测变幻的美。
(2)我用手 拍 着你, 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运用动词“拍”“抚摸”既包含着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美,也包含着作者对绿的深厚的情感,深深的爱意。
4、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认真揣摩品味,然后就句子的蕴涵、情感或语言表达说说你对美的理解或体会。
(1)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我怎舍得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如第二句,“拍”“抚摸”“掬”“吻”等动词写出了无限的爱意,“女儿”的比喻更是体现了梅雨潭万般美丽,万般清纯,万般风情。
5、下面关于《绿》写作艺术的几点简析有无不切合作品实际的地方?如有,请予以修改。
(1)《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的重点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象,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2)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第一个观察点是山边,所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是梅雨潭边,极写梅雨潭之绿。
(3)文章语言十分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如写梅雨亭的位置,用一个“踞”,突出了它的险峻之势;写瀑布“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写出了水花的色彩,“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写出了水花的形状,“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写出了水花之多和不断舞动的姿态。
(4)为了强调那种“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文中连用了少妇的裙幅、鸡蛋清、温润的碧玉等几个比喻,从视觉、感觉、触觉和嗅觉等几个方面形象地再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
在(1)中,“重点在于”应理解为“重点不在于”。在“通篇”前加“而是”。在(3)中,“色彩”应为“色泽”。在(4)中,没有“嗅觉”,应去掉。
6、文中的哪些内容是说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的?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个同样美得“恰到好处”的事物加以叙述。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她必明眸善睐了。”
7、在第3段中,作者一开始都是称“绿”为“她”,而后来改称为“你”。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作者的行文不够严谨。
这是抒情的需要,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与“绿”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不是行文不够严谨。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探究题。
“早春二月……春天,真的到来了。”——宫明臣《梨乡春色》
绿能给人以美感和生命的力量,更能使人振奋与激昂。宫明臣用彩笔带给我们的阳光映照下的早春梨园的绿是一种难得的美,课本中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也是一种令人难以掩卷的美,那么你认为这两种绿哪一种更让你动情,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其他体验说说原因。另外请思考:为什么这些绿都能如此打动读者?
两种都能打动,因为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它们之所以打动读者还在于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绿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3、4、7题。
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