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相见欢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相见欢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语文版《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它们的意境美。
2、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诗歌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古代诗歌,要着重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歌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习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古诗的特点是: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
诗歌赏析的方法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  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
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至于押韵,律诗、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
 
二、诗词讲解
《黄鹤楼》崔 颢
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2、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到的芳草绿树并在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乡之情作结,使诗间意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难怪李白登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鲜花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知识拓展:对仗拓展
鲁迅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不是对“对子”,学习对仗。本课《钱塘湖春行》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就是工整的对仗。下面两组对仗口记,选自旧时代儿童必读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读一读,体会对仗中的词语运用情况。
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江。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齐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相见欢》李煜
1、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阕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2、苏词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夏承焘)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冯唐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在作这词的后几天,苏轼有《与鲜于子骏简》云:“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查朱孝臧先生的苏词编年,此词之前果然不曾见豪放之作;他的豪放作品代表作如《念奴娇》《水调歌头》诸词,皆作于这首《江城子》之后。于此,我认为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从宋词的发展看来,在范仲淹那首《渔家傲》之后,苏轼这词是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
 
 
标点故事撷趣
妙用标点保性命
清朝末年,掌握朝延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来压惊。紧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性命。
周恩来巧用标点驳敌
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同志在同敌人的一次论战中,将敌人的谬论一一驳倒。敌人恼羞成怒,对周恩来同志说:“同你们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同志立即斥责敌人说:“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原来是一个成语,但周恩来同志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然后再说“牛弹琴”,将其拆成了两小句话,巧改敌人的语言批驳敌人,收到了以牙还牙的效果。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0分钟)
21、《古文二则》习题
一、基础题
1. 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君不知故人
(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4)然少蕴藉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何谓无知?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二、整体感悟
1. 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课文《私心》,完成下列问题。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然少蕴藉(    )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3.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与朱元思书》习题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3、《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一、基础知识:
1. 按课文填空
( )冰坚  弗之( )  德( )望尊 ( )疑质理
遇其( )( ) 足肤( )裂 负( )( )( )
以( )拥( ) ( )袍( )衣
2. 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3. 翻译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与妻书》习题
预习题
1. 本文选自                ,作者                         之一。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             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2. 解释加粗词语。
(1)不能书而欲搁笔_________________
(2)吾吾爱汝之心_________________
(3)当哭相也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基础题
一、1. 解释加粗词语。
(1)谓吾忍汝而死
(2)汝能之乎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2)卒不忍独善其身。
 
二、整体感悟
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题。
1.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2. “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
3. 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4. 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 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
 
25、《诗词六首》习题
一、课文阅读题
(一)《关雎》
1. 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 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 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蒹葭》
1. 本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
2. 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黄鹤楼》
1. 本诗选自        ,作者     
2. 本文用典的句子:                      
3. 写景的两句诗是                      
4. 唐代诗人       见到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四)《钱塘湖春行》
1. 本文写了几种早春的景象?
2.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五)《相见欢》
1. 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2. 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1. 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是:                                            
2. 本词的作者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中秋吟月的词是          
3.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                              
 
二、课外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解释下列词语。
(1)毕竟
(2)别样
2. 本诗是一首         (体裁)诗。
3. 这首诗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
21、《古文二则》习题
一、基础题
1. (1)晋升或调动官职。(2)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3)指对国家有利的事。(4)宽和,宽容。
2. (1)怎么说没人知道呢?(2)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3)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4)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二、整体感悟
1. 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 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 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文阅读
1. (1)biàn  (2)jiè  (3)xǐng
2. (1)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守节操,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2)像这样,难道能说没有私心吗?
3. 恰当。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点拨:根据文章主旨考虑。
4. 略   点拨:可以表现自己的私心,用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刻画;也可以仿照课文写,符合题意即可。
 
22、《与朱元思书习题》习题
一、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1.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 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5.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23、《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一、1. 略
2. 以:①介词,用②连词,作“因为”解③连词,相当于“而”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3. 略
二、1. 支:同“肢”,肢体    被:同“披”
2. 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3. (1)得书之难,求学之痛苦;(2)求师不易,叩问更难;(3)从师求教奔走之劳苦;(4)一心学习,生活清贫。
4. 略;  5. 略;  6. 略
 
24、《与妻书》习题
预习题
1. 《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
2. (1)完毕  (2)扩充,发扬  (3)以声相应  点拨:词语解释不要脱离整个句子。
3. (1)但是以今天的形势来看。(2)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我在呀。
基础题
一、1. (1)抛弃 (2)还是,或者。表示选择。
2. (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二、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三、1. (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
(2)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
2. 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  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 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 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  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蕴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5. 略  点拨:可从作者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革命的大义进行思考,符合题意即可。
 
25、《诗词六首》习题
一、(一)1. 雎鸠  荇菜
2. 窈窕淑女
3. 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1. 《诗经•秦风》  爱情
2. 蒹葭
3.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三)1. 《崔颢集》 崔颢
2.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3.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李白
(四)1. 水面初平  云脚低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  浅草没马蹄
2.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1. 剪不断  理还乱
2. 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  点拨: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六)1. 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挽”“雕”。
二、1. (1)到底 (2)不一样的
2. 七言绝句
3.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 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点拨:仔细阅读后作答,词语解释不能脱离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