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捕蛇者说》
二. 教学目的:
《扁鹊见蔡桓公》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 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捕蛇者说》
1. 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 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 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
2. 学习文中词语的用法。
3. 理解并掌握《捕蛇者说》“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扁鹊见蔡桓公》
一、背景说明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
《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菘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
扁鹊,姓秦,名越人,古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问: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
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
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
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
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
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的“跑”,古文称“走”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
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
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
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 ,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 tàng,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 ,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三、翻译课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 )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 )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四、讨论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 扁 鹊 | 蔡 桓 公 |
第一次 | | |
第二次(居十日) | | |
第三次(居十日) | | |
第四次(居五日) | | |
结果(居五日) | | |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想想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论题一:答案略。
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论题四: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现多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五、资料补充
扁鹊,姓秦名越人,因他曾在济州卢县一带长期行医,故又称卢医。他是战国郑人,当时名医。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他少时为舍长(旅店主人),遇舍客桑君,“秦越人独奇之”,“常谨是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往来出入十余年,故“乃悉取禁方书尽与扁鹊”,因而扁鹊能隔墙见人,诊病时能尽见病家之“五藏症结”,而尤精通脉学,传说中医切脉术就是由他总结的。他过虢,虢国太子暴病假死已半天,已待棺敛,扁鹊先针灸使之苏醒,然后以“五分之慰”、“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后服汤药二旬,太子复健如故,因此天下皆认为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对此他加以否认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样的解释是符合科学的。后来他过邯郸,闻该地贵重妇人,即为带下医(妇科);过雒阳,闻周人敬重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自此名闻天下,人们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称他。
韩非笔下的扁鹊形象,实是先秦医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我国的医家,自传说中的黄帝作《内经》,神农尝百草,春秋时替晋景公确诊“病入膏肓”的秦国名医缓(见《左传》),韩非所塑造的扁鹊是其代表,是第一个完整的神医形象,这对司马迁为扁鹊作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且对后人为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孙思邈等作传均有较大的影响。“扁鹊再世”也成为人们称颂良医的赞语。由此亦可证韩非塑造扁鹊形象的成功。
《捕蛇者说》
一、背景简介(文体和作者)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掌握字音及字形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三、研析新课
1、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医治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疯、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种差事。】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⑤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⑥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接着干这种差事12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吧?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你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60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跌倒在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爹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12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3、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4、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
5、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6、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7、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章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A. 温故而知新
B. 故使人问之
2、A. 居十日,扁鹊复见
B. 面山而居
3、A. 司命之所属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4、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桓侯又不悦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君有疾在腠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4、居十日
三、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望桓侯而还走
2、病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四、
1、给文中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还xuán B. 腠zòu C. 汤tāng D. 齐qí
2、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 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 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 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 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3、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4、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五、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③吾尝疑乎是
④等死,列国可乎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恂恂而起
④人不知而不愠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试题答案】
一、二、三略
四、1、A 2、C 3、讳疾忌医
4、逆耳利于行,苦口利于病
五、(1)(语气助词“呢”)
(语气助词“吧”)
(介词“对”)
(语气助词“吗”)
(2)(并列)(承接)(修饰)(转折)(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