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实词和虚词
3、情感目标: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教学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教学难点: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准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12-5-49)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简介作者、文体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朗读课文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蹙(cù) 殚(dān)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四、疏通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2、解读重点字词
3、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五、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13-1-5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检查上节内容
二、总结实词虚词:
1、实词总结
为 ① 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 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 动词——写。“故为之说”。
已 ①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 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 征收。“岁赋其二”。 ② 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 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 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 缴纳。“当其租入”。 ② 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 很。“貌若甚戚者”。 ② 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 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 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 你。“若毒之乎?”
毒 ① 怨恨。“若毒之乎?” ② 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 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 sì,饲,喂养。“谨食之”。
观 ① 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 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虚词总结
之 ① 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 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 ③ 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以 ①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 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 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 之。“时而献焉”。 ③ 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 在。“吾祖死于是”。 ② 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 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 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 ①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②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③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尔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④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三、分析课文:
1、课文个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一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第二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四段: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五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2、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1)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
第三课时(13-2-51)
一、 检查复习巩固情况
1、解释重点字词
2、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二、解读补充习题
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
(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 赋敛之毒(毒害)
(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你的)
(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 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时而现焉(蛇) 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 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
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
(1)言之,貌若甚戚者。——(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
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鸡犬不宁 ,多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
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悍吏的凶狠致使鸡犬不得安宁 和捕蛇者的熙熙而乐或弛然而卧 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 他表面上在庆幸自己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饱含着无限的凄苦之情。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
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够得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 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作者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身后的同情。
6、选出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一项并改正。
(1)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2)文章开头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
(3)“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避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4)捕蛇者说出了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连出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怕。三个“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还来的。
第4相。“捕蛇之可怕”应为“捕蛇之可悲”。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
(1)选段中“号呼而转徙”“往往而死者”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
修饰、承接和转折。
(2)选段中写蒋氏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赋”的不幸甚于“役”。
(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劳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8、比较阅读《苛政猛于虎》和《捕蛇者说》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苛政猛于虎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
A、夫子式而听之(孔子) B、子之哭也(妇人) C、今吾子又死焉(妇人的儿子) D、小子识之(子路)
(2)选文“苛政猛于虎也”句中的“苛政”指什么?柳宗元《捕蛇者说》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其中的“苛政”又是指什么?
选文:残酷的统治;本文:苛重的赋税。
(3)选文中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说“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一文中,柳宗元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
选文:为了教育子路要“施行仁政”。课文:从内容上看,是作为立论的根据,以此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文章形式上看,以此引出自己由“尝疑乎是”到“今……犹信”的认识过程,使下文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三、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1、2、5题
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