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桃花源记》互动学案
设计 綦宗峰 时间 2008.10 序号22
一、目标导学
(一)导学前测
1、填空:采菊东篱下, 此诗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
2、诗歌从内容上分为田园诗,边塞诗,( )( )( )等,其中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 )( )( )
(二)本节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互动导学 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注音:
豁( )然 俨( )然 黄发垂髫( )此中人语( )云 问津(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间隔——古义: 今义: 俨然——古义: 今义:
(3)找出文章中表明渔人游踪的词语,并概括其行踪。
(4) A、文中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 。
B、文中最能揭示桃花源来历的句子是 。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而乐?
(6)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7)找出文中的成语:
三、学后反思
四、友情提示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五、当堂训练
一、 课内阅读
1.解词
(1)既出 (2)无人问津(3)便扶向路 (4)诣太守
2.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课外拓展:(一)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
(3)亲旧知其如此 旧:__________ (4)以乐其志 乐: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5、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你谈谈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外拓展:(二)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孤儿 B.往往馇粥不充 馇粥:稠粥
C.遂大通六经之旨 旨:美味 D.常自诵曰 诵:背诵
2.比较“之”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之南都人学舍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对“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
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
4.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5.本文记叙的中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