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七 桃花源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十七 桃花源记

  • 格式:  PPT
  • 大小:  1.47M    66张
  • 时间:  2016-07

《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桃花源记》讲课ppt课件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执教人:石忠爱
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教学目标:
一 、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生平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为什么选择归隐 ?
东晋的末年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官场非常黑暗,而他做一个小的地方官。他不能够忍受粗俗的上级的指手划脚,也不能够忍受和民众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所以他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信条的一种自我的珍视、珍爱。
他到40多岁以后亲身参加劳动,这个在古代诗人里是很少有的,成就了他一种平淡而隽永的风格,苏东坡非常崇拜陶渊明,把它总结成一条美学的定律——叫作“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几个,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这样一个大诗人。
创作时间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喧宾夺主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作者复习:
本文作者 ,字 ,名 ,谥号    ,自号 ,浔阳柴桑人。___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____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 诗人,代表作有《 》《 》《 》等。本文选自《 》。
陶渊明

元亮
东晋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
饮酒
靖节
五柳先生
田园
田园
读准下列注音: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为外人道

诣 刘子骥 无问津者
huò kuàng yǎn
qiānmò tiáo yí
yāo yì jiàn
yù wèi
yì jì jīn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颜色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
朗读指导
第一段刚开始平缓语气,从“忽逢桃花林”那儿应读出发现的惊讶感。第二段读出惊讶释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段读出感慨语气。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
鲜艳美丽
意动用法(以……为异)
感到惊奇、奇怪
尽,走完
落花
又,再
繁多的样子
想要
夹着溪水的两岸
别的
用在主谓间,取独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舍弃、放弃
刚刚,仅
又,再

田间小路
交错通达
借代
指老人小孩
敞亮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全,都
安闲快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隐隐约约,好像
可以互相听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 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完全,详细地

通“邀”邀请
竟然
值得
同县人
妻子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息,惋惜
邀请
竟然
消息
兼词,于之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循,沿着

动词,做标志
计划前往
不久
名词,标志
没有实现
问路、寻访。津:渡口
从前的,旧的
终于
像这样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5、根据译文复述课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象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个人一一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罢都叹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志趣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寻访的人了。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
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重点语句翻译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初极狭,才通人。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
1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得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18.闻之,欣然规往。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译文]
第三课时
分析课文
总结检查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
三(4~完)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发现桃花源
学习第一段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
进入桃花源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
学习第二段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学习第三段
进入桃花源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进入桃花源
避秦时乱,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民风淳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环境良好)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总结二、三段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理解课文
1.本文以 为线索,依
次写了: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再寻桃源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语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 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失望、厌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总结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进 入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寻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桃花源
线 索:渔人的行踪—
发现 → 进入 → 拜访 → 离开后再寻桃花源
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
往的理想世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
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
世外桃源
课堂练习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 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2)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 有 良田美池 桑竹
  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 其中 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 垂髫,并 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 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
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 遂迷,不复得路.
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靠……谋生。
沿着。
夹着溪流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感到惊奇,奇怪。
尽,走完。
舍弃,放弃。
3.解释下列词语: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开阔、敞亮的样子。
敞亮的样子。
平坦开阔。
类。
都。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从哪儿来。
全,都。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打听消息。
祖先。
妻子儿女。
同乡人。
不再从这里出去。
于此,从这里。
遂: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于是,就
隔绝。
全,都。
叹惜。
邀请。
告诉(他)说。
不值得。
已经。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做标记。
到。
像这样。
派。
高兴地样子。
4、一词多义: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乃大惊
于是
寻向所志
竟然
乃不知有汉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5、一义多词:
(都)
(沿,沿着)
(邀请)
6、古今异义词: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可口
互相通达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不要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隔断,隔绝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7、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完成下列对联
上: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
下: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⑶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⑷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用原文回答
⑸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⑹文中能表现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语句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⑺与“黄发垂髫”意思最近的一个词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 伛偻提携 老人和小孩
(2)展示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⑻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世尘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他的哪首诗的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中思想?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请概括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0、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
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世外桃源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12、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