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乌坡中学 王海燕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时 代 背 景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黑暗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思考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豁然开朗。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好客的?
明确: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明确: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