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七 桃花源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十七 桃花源记

  • 格式:  PPT
  • 大小:  2.99M    47张
  • 时间:  2016-07

《桃花源记》ppt课件(47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47页)2《桃花源记》ppt课件(47页)2《桃花源记》ppt课件(47页)2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365或372-427),名潜,字元亮,是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的相关作品
《饮酒》之二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听读课文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
11.不足为外人道( )
12.及郡下,诣太守( )
13.刘子骥( )
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jùn yì


读准字音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齐读课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现在的桃花源
现在的武陵源
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顺着
年号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鲜艳美丽
坠落的花瓣
繁多交杂的样子
对……感到诧异
代指这种景象

穷尽,这里指“走到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 陌 交 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
小孩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仅容一个人通过
kuàng
yǎn
整齐的样子
之类
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
huò
qiān mò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完全,都
喜悦的样子
生活环境
shè
自得其乐
社会风尚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 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
村中人
渔人
( )
( )
( )
渔人
村中人
从哪里来
yāo
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jiàn
( )
渔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村中人
( )
( )
( )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答: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会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皆叹惋”,猜猜他们在叹惋什么?
答:外界战乱纷繁,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 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先所作的标记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判断句式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且确有其人,把他写进去,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这样写又为桃花源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解决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风景幽美)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9.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小结:这两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经过,是事件的结局和尾声。
《桃花源记》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所见
所闻
所历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环境良好
幽静美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似有若无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想一想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再寻桃花源:
文章结构:
为什么
寻不到?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关于主题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练习检测
古今异同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错相通
运输与邮电事业的简称
妻子、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整齐的样子
好像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生字多音字注音
 
一、给下列蓝题字注音: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10、不足为外人道( )
11、及郡下( ) 12、诣太守( )
jìn
yuán xī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jùn


1.具答之: 通 ,
义为 。



2. 便要还家: 通 ,

义为 。


详尽


邀请
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芳香的青草肥嫩鲜美,坠落的桃花纷繁杂乱。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
老人孩子全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处处做标记。
判断正误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了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答文: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3.正确。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
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2、鸡犬相闻
3、落英缤纷
4、黄发垂髫
5、怡然自乐
6、无人问津
学一学:
作文的招数
本文特点
一、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二、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三、语言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详解:特点一
一波五折
一、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
四折: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及郡下,诣太守”
“遂迷。不复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