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bīn
huò
kuàng
yăn
qiān
tiáo
yÍ
yÌ
生字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疏通文意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古义,
今义,
古义,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古今异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
古义,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为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
今义,
鲜美:
得:
不足:
如此:
古义,
味好,香浓
此处义为“看到”,
用为助词
不值得;
不满、不充分
像这样;
这样
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特殊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a.判断句:
b.省略句: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
对……感到诧异。
黄发垂髫
老人
小孩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再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访问桃花源)及辞去的经过。(离开桃花源)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复寻桃花源)
课文结构这样划分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进入桃花源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然景象:优美宁静)
(生活景象:安乐幸福)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访问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离开桃花源
渔人在临行前,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心理?
厌恶战争、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复寻桃花源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其中,南阳刘子骥这个人物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体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
从上面内容分析,桃花源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人平等自由……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蒿里行 曹操 汉末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余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作业:
1、仿写《新桃花源记》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心中的理想社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