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用AI助手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二 *论美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十二 *论美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论美》教案3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论   美 
弗兰西斯·培根 
教学目标 
1、 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 
2、 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曾任掌玺大臣,升大法官,授子爵。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假相”说。认为经院哲学使人与自然隔绝,束缚于教条和权威之下,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打破“假相”,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还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以便征服自然。在教育方面,强调学校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二、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明确:“外形美”轻,“内在美”重。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美德最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理由是美德是最根本的美,再加上美形和美行,就能产生一种更能打动人心的美。文章以比喻和实例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然后分三层具体论述:(一)“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二)“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三)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最后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课文分析 
1、理清全文条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一层(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5),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分析第一部分 
  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内在不同的美,突出了美的内在意义。 
文章又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为例,说明了内在美德比外在“华贵”更有价值。 
全面理解一个比喻、一个实例的意思,就是: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3、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一种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 
另一种人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文章主要谈的是前一种人的情况,并且指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此”指代“容颜俊秀”;“彼”指代“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事理中间的某种“必然性”,并添加了讽刺意味。 
后一种内外兼美的情况是辩正地补充前面而写的,并不表明人人都应该“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4、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意思是美不可能有统一的外在规范; 
“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意思是个体(部分)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的场合中能够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5、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运用对比表明,“优雅”的“作风”、“优美的修养”胜过“美貌”;“不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某些虚有其表者的蔑视。 
6、分析第三部分 
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美“容易腐烂而难已保持”的特点,形容形体美难以永久保持,并以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为鉴,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出真正的光辉”,其含义是:只有具备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四、中心意思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