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总复习·九(上)文言文练习
一.《陈涉世家》
1.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发闾左適戍渔阳 ( )B.为天下唱 ( )
C.固以怪之矣( ) D.被坚执锐 ( )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今亡亦死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卒中往往语。 ( )D.等死,死国可乎 ( )
E.比至陈 ( ) F.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
3.词类活用
A.天下苦秦久矣( )
B.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
C.忿恚尉 ( )
D.陈胜王( )
E.置人所罾鱼腹中( )
F.夜篝火( )
4.一词多义:
(1)会 A.会天大雨( ) B.与皆来会计事( )
(2)将 A.项燕为楚将( )B上使外将兵( )
(3)次 A.皆次当行( )B.之次所旁丛词中( )
(4)书 A.乃丹书帛( ) B.得鱼腹中书( )
(5)乃 A.陈胜、吴广乃谋曰( ) B.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
(6)为 A.皆次当行,为屯长( ) B.为天下唱( )
(7)故 A.广故数言欲亡( ) B.扶苏以数谏故( )
(8)道 A.道不通( ) B.伐无道( )
(9)令 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 B.陈守令皆不在( )
(10数 A.以数谏放( ) B.卒数万人( )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
(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4)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5)等死,死国可乎?
译: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偶然性(即直接原因、导火索)是什么?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即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偶然性: 必然性
答:策略: 。准备: ,作用是 :
步骤: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答;燕雀: 。鸿鹄: 。 。
(4)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反抗精神、最具鼓舞性的一句话是哪句?
答:
(5)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 ;② 。
(6)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答:
(7)、《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 ),字( )( )朝( )家( )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 了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 ,全书共130篇。鲁迅 誉为(“ ” )。
7.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二.《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⑴渔人甚异之 ( ) ⑵欲穷其林 ( ) ⑶仿佛若有光 ( )
⑷才通人( ) ⑸俨然( ) ⑹桑竹之属( )⑺悉如外人( )
⑻便要还家( ) ⑼咸来问讯( ) 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⑾皆叹惋( ) ⑿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⒀此中人语云( )
⒁诣太守( ) ⒂寻向所志( ) ⒃欣然规往( )
⒄寻病终( ) ⒅后遂无问津者 ( )
2.解释下列词的古义
交通( ) 妻子( )绝境( ) 无论( )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答;
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
7.陶渊明虚构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答:
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11、本文选自《 》。作者 ( ),又名( ),字( ),世称( ) 先生。(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他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 》。
三.《与朱元思书》
1.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用法。
①蝉则千转不穷。( ) 欲穷其林。( )
②猿则百叫无绝( )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天下独绝 ( ) (2)猛浪若奔 ( )
(3)皆生寒树 ( ) (4)争高直指 ( )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4.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答:
5.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
四.《捕蛇者说》
1.解释加点部分字词。
①貌若甚戚者( ) 若毒之乎( )
②安敢毒耶( ) 孰知赋敛之毒( )
③哀而生之乎( ) 叫嚣乎东西( )
④则已后矣( ) 可以已大风( )
⑤呼嘘毒疠( ) 号呼而转徙( )
⑥触草木,尽死( ) 以尽吾齿( )
⑦谨食之(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 乡邻之生日蹙( )
2.指出加点词用法。
①哀而生之乎( ) 殚其地之出( )
②向吾不为斯役( )
③汪然出涕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④吾父死于是( )
⑤岁赋其二( ) ⑥腊之以为饵( )
3.写出下列“而”字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吾恂恂而起( )
⑤而吾蛇尚存( )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 )
4.写出下列“于”字的意思。
①苛政猛于虎(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吾祖死于是( )
5.写出“以”字的意思。
①可以已大风( ) ②今以蒋氏观之( )
③以捕蛇独存( ) ④以啮人无御之者( )
⑤太医以王命聚之( ) ⑥以尽吾齿( )
6.写出“其”字意义和用法。
①当其租入( ) ②视其缶( )③今其室( )
⑤专其利( ) ⑥竭其庐之入( )
7.译句。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
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
8.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中心句是( ),作者对农民既同情又无能为力的句子是( )
(2).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
答: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
(4). 选文从( )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
(5). 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说”这种文体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6).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答:
(7)写蒋氏悲痛的哭述,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
(8)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请用一句话(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
答:
(9).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10)《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 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 __》。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捕蛇者说》的意思是( )。
五.《岳阳楼记》
1.写出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⑴和: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⑼开:连月不开( )
2.通假字:⑴百废具兴(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4.解释古义:⑴ 气象万千 古义: ⑵ 微斯人 古义:
5.流传至今的成语: 。
6.解释:增其旧制 (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前人之述备矣(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春和景明(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把酒临风( )
8.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译: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9.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
(2)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
(3)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
(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
(5)范仲淹是( )(朝代)( )家、( )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
10、课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12.课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
1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答:.
14.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
15.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答
16.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 )_形成了对比。
17.“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六.《醉翁亭记》
(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
3.翼然临于泉上者( )( ) 4.名之者谁( )
5.饮少辄醉( ) 6.醉翁之意不在酒(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8.云归而岩穴暝( )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
10.吾谁与归( )11.休于树( )12.宴酣之乐( )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
14.非丝非竹( )( ) 15.弈者胜( )
16.觥筹交错( )( ) 17.颓然乎其间者( )( )
18.树林阴翳( ) 19.太守谓谁( )
(二)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三)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 )
(四)、文章的中心句是:
(五)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写四时之景句子是: 。
(六)“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
(七)“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答
(八).本文通过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抒发了作者( ) 思想情感。
(九)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 )的心情。
(十).选文第一段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其中中心画面是(_ )
(十一).理解全文,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B.选文第二段使用了衬托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散中有整、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是本文句式的特点。
(十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答:
(十三).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四)《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
2013年中考总复习·九(上)文言文答案
一.《陈涉世家》
1.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封建社会官吏降职或远调。
B.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C.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D.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今亡亦死 (逃亡)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C.卒中往往语。 (到处)D.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
E.比至陈 (等到)F.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商量)
3.词类活用
A.天下苦秦久矣(意动用法,是“以……为苦”的意思。)
B.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注视。)
C.忿恚尉。 (使动用法,是“使……恼怒”的意思。)
D.陈胜王(“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