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教研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PPT课件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Ⅰ
考纲要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太阳辐射(短)
大气上界
地 面
地面增温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起到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被大气中

吸收
CO2、H2O
大气增温
被大气吸收
(少)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和CO2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太阳暖大地”
除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外,能量较强的可见光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向外辐射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 “大气返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叫大气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样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原因:CO2增多使气温升高
CO2增多的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全球变暖
②毁林(热带雨林破坏)
①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 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减少CO2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③采用新能源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⑤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保护措施
全球变暖
2、温室效应(背诵)
【真题1】(2011·上海)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B
C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有三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就越强。
规律总结:
【真题2】(2011·全国)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 。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D
(2)正午前后 (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B
D
对流层大气一般情况下是随海拔上升气温下降,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是有时某一高度范围内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这就叫做逆温现象。逆温现象会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尤其在城市和工矿区上空,由于多凝结核,易产生多雾天气。
规律总结:
【真题3】(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期开幕。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1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B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
A.4℃                   B.12℃
C.16℃                  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c
B
B
补充一: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分类:
1.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有关逆温的危害
逆温层的大气是上热下冷,这样的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它抑制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例:分析在上图所示的条件下,城市上空大气污染较重的原因。
城市上空气温高于近地面(逆温),大气垂直运动受阻, 污染物汇集于地面,扩散较难,加重了污染。
考点2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成因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B
C






地区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小结:
大气水平运动
结论: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高高低低”
(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面高,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如图b)。
(2)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b)。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们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而变化)
【真题4】(2010·北京)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气温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
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
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
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增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C
A
【真题5】(2012·天津文综)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
A a 增加 B. b 增加 C. c 减少 D. d 减少
B
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条,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C
1.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不同情况下风向的特点
【真题6】(2009·全国卷文综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回答(1)~(3)题。
(1)则 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
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
在 (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A
C
D
【真题7】(2011·江苏)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
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C
D
1、M处气压数值可能为
A.1000、1010 B.1015、1020 C.1010、1015 D.1020、1000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
3、①、②、③、④地,风速最大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偏南风
怎么比较风速?
考题演练:
考点4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 “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各气压带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必定为低气压带。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
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
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
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
节有规律地移动。
如右图所示:
【真题6】(2009·安徽)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完成(1)~(2)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
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
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D
B
考点5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真题7】(2010·江苏)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B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人类活动
基本因素
直接因素
海陆差异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释放废热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影响气温和降水
全球
局地
考点6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总结:
凡是由高纬吹响低纬的风带,都是干燥的;凡是由低纬吹响高纬的风带,都是湿润的;凡是离岸风控制地区,都是干燥的;凡是迎岸风控制地区,都是湿润的。
1、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总结:凡是高压带,都是干燥的;凡是低压带,都是湿润的。
2、气压带风带分布、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总结: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1)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3、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别:
大陆性:年日温差大,降水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大;
海洋性:年日温差小,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在高山地区,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②在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先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后又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
③在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m,降低6℃。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真题8】 (2012·安徽文综)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 (4)-(5)题。
(4)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5)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
将青海省划分为Ⅰ、 Ⅱ、 Ⅲ
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
相比 ( )
A. Ⅰ>Ⅱ> Ⅲ                B. Ⅰ< Ⅱ < Ⅲ         C. Ⅰ< Ⅱ  Ⅱ> Ⅲ           D. Ⅰ >Ⅱ  Ⅱ < Ⅲ
D
C
考点7
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总结:
①根据最冷、最热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半球位置:
最冷月均温出现在1月或2月,最热月均温出现在7月或8月,则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均温和最热月均温的数值,判断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
最冷月均温≥0℃,最热月均温≥20℃,则为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最热月均温>20℃,则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最热月均温≤20℃,全年降水均匀,年降水量700mm以上。
④根据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判断气候类型。
【真题9】 (2010·山东)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长的不利气候条件。
答: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
不利气候条件: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
【真题10】(2011·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答: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考点8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与天气
【真题11】 (2011·天津)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
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
序应为 (   )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2)据上图的四幅天气图判断,
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
是 (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C
B
考点9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真题12】(2011·上海)读某飓风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属于哪一类天气系统?
(2)简述飓风的气流运动状况。
(3)飓风往往导致沿岸遭受海浪、海潮的袭击。若图示的飓风向西移动,中心到达C地时,A、B两地哪里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袭击?分别说明两地遭受风暴潮袭击程度差异的原因。
答案:(1)发生在夏秋季节,属于气旋(低压系统)。
(2)水平方向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
(3) B地。因为B地位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吹离岸风,因此B地更容易遭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1、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
2、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为主,不易形成锋面。
考点10
锋面气旋的判读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真题13】(2011·浙江)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
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C
考点11
全球气候变化
【真题14】(2010·安徽)《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
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D
C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考点12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的干湿变化直接导致了各地降水量的增减,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蝗灾、水土流失等其他的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的变化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
①农业 
有利:北半球变暖,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生产期延长,产量增加。
不利:增温加速蒸发,热带干旱区农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生产潜力降低,农业病虫危害加重。
②工业 
全球变暖对工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技术等获得广阔的市场。
(5)全球气候变化危害人体健康: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全球气候变暖可使海平面上升。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3.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真题15】(2009·浙江)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B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A
【真题16】(2012·福建文综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图 3 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 (12)-(14)题。
(12)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C
(13)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
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
致的指标是 ( )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A
(14)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B
考点13
中国的气象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
我国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
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现象。
1、旱灾
区分干旱与旱灾
(1)结合中国雨带推移规律,分析锋面移动与旱灾的关系。
我国旱灾的分布特点: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春季呢?
7、8月呢?
夏季呢?
(2)我国降水的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
(3)中国的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
江淮
华南
西南
(4)旱灾成因分析
①水的来源:一般来说是降水过少,具体有
A.降水季节、年际变率大;
B.(全年/季节)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