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优质课《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本节考点: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
命题趋势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所形成的地貌是常考知识点。
2.考核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主要是对地貌的描述和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
3.从考核能力上来看,识记性的试题较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较高。
4. 高考可能会以典型的一些地貌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或地质灾害为背景,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再就是结合等高线知识考查地貌形态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背斜与向斜,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对比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急流跌宕的瀑布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
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思考:以上我们看到的几种景观反映了什么内容?
陆地的五种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回忆:什么是地形?
思考: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些地表形态呢?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称地形或地貌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一、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或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一、地质作用:
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岩层中有鱼类、海螺、海藻的化石,而台湾海峡的海底存在着古代森林的遗迹。龙川霍山也发现有海洋化石。
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一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黄河都有14亿吨的泥沙注入渤海,以这种速度,2千年后渤海将被泥沙填满,而实际上从渤海形成至今,它的形状和水深并无多大变化,为什么?
渤海所在的地壳在不断下沉,而且地壳下沉的速度与泥沙注入的速度大体相当。
探究二
地壳
运动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升降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幻灯片 11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两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至分,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
(台湾海峡华山、庐山)
东非大裂谷
绵长的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
地壳水平运动
巨大的褶皱山系
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褶皱地形
地壳垂直运动
陡峻的华山
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象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它们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格局。
探究三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
我国的山脉分布格局成因以水平挤压为主。南北走向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的挤压形成的;东西走向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地壳作南北方向的挤压形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主要是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的较多。
地壳怎么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促使它运动呢?
2.板块构造学说
(①识记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②板块构造运动
板块交界处
张裂区
(生长边界)
相撞挤压区(消亡边界)
海上:
海洋、海岭
陆上:
裂谷、断层
大洋与大 陆板块
海上:
海沟
交界处:
岛弧
陆上:
海岸山脉
大陆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思维激活
1.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只有垂直运动吗?
【答案】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是紧密相关的。
三、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他们统称为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和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叫风化作用。它的形式有: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峡谷、沟谷、 V型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
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冰斗、角锋、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三角洲
沙丘、黄土高原、沙垄、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沙滩
沉积岩
花岗岩球状风化
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过程)
活动
下面地貌景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貌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
侵蚀作用
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黄土地貌——流水侵蚀作用
冰川 侵蚀 地貌:冰斗、角峰
冰斗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的景观。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
流水侵蚀作用—— V型谷
瀑
布
河流沟谷、峡谷
急流跌宕的瀑布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的溶蚀(化学侵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石 柱
石 笋
石钟乳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柱
风蚀城堡
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区
女
王
头
石
冰川侵蚀地貌
角峰
冰斗
刃脊
挪威的峡湾
海蚀柱
波浪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拱桥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堆积地貌
冲积扇
三角洲
中下游冲积平原
流水堆积地貌
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沙粒在风力作用下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风力堆积地貌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波浪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
冲积扇
冲
积
扇
平
原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同时作用、对立统一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
【例1】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右图),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险。形成“女王头”独特外貌的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解析】在海岸带外力作用以海浪作用为主,海岸怪石的形成是由于海水的侵蚀。“女王头玉颈”逐年变细是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等的风化作用影响。
答案:A
【规律技巧总结】不同地区外力作用的形式不同:滨海地带以海浪作用为主;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石灰岩分布地区以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为主;裸露地表的岩石首先受到外力的风化作用。
(1)A图地貌为______地貌,它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B图地貌是_______ 地貌,它________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______ ___地区。
冰蚀
冰川侵蚀
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地区
(3)C图地貌为_________地貌,其成因是__________岩石受到含有__________的水的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
喀斯特
可溶性
二氧化碳
溶解
3.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A
(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云贵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B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按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
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重熔
再生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及用途
3.各种岩石间的转化关系变式图
【注意】
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变质岩
侵入岩
喷出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C
2、下图中的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窝”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C
3.(2010·石家庄质检)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
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
A.② —— 外力作用 B.③ —— 固结成岩作用
C.④ —— 地壳下沉 D.⑤ —— 高温熔化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和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在岩浆岩中花岗岩侵入岩石的内部,玄武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所以乙为花岗岩。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A正确。第(3)题,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使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1)B (2)A (3)A
(2009·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
同属 (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
A.Ⅰ —— ① B.Ⅱ —— ③
C.Ⅲ —— ⑤ D.⑥ —— Ⅰ
[课堂笔记] (1)根据地球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高温高压作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2)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
[答案] (1)D (2)A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关键是弄清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其突破口在“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然后结合其他箭头及文字说明判断另两类岩石及对应的地质作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 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 。乙地貌多分布在 。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课堂笔记]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中,甲为峡谷,是由流水侵蚀形成,多分布在山区;乙为三角洲,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多分布在河流的河口地区;丙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内陆地区。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力 (3)山区 河口地区 (4)C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砾石层 ④页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沉积岩中一般含有化石。由图中褶皱与断层可看出二者都没有影响到砾石层,说明砾石层形成年代很晚,不可能形成化石。
答案:B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
A.页岩地区 B.砾石层地区
C.石灰岩地区 D.花岗石地区
解析:诗句所描述情景为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
答案:C
(2009·重庆高考)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题。
3.游客在甲景观地普遍观赏到 (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解析:据甲景观可以判断为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形态为石林和石芽,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4.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 —— 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 —— 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甲、乙两景观都为石林地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甲景观为石林地貌的初期发育阶段,乙景观为石林地貌的成熟阶段,故甲景观以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C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义是:A: 、
E: 、G:风化作用、L: 、
F: 、S:固结成岩作用、
W: 、M: 。
(2)试比较喷出岩与侵入岩的异同。
(3)结合本图,总结哪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类型的山地?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答案:(1)搬运作用 火山喷发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2)共同点:两者都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不同点: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而成的岩石;侵入岩是岩浆尚未到达地面就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多具有气泡结构,比重较小;侵入岩结晶良好,比重较大。
(3)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地壳的水平运动可以形成褶皱山
(包括背斜山和向斜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向斜山);断层作用形成断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