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_____。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热能
巨大褶皱山脉
海陆变迁
3.结果:使地表变得_________。
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
2.主要表现形式:
太阳辐射能
崩解和破碎
侵蚀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
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主要岩石类型:
A:_______岩浆岩,B:_______岩浆岩;C:_______,D:_______。
2.主要地质作用:
①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_________;
②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_________;
③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_________;
④形成岩浆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
侵入型
喷出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盲区扫描】
1.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并非都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不同的。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而风力作用是指由风而引起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外力作用。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拓展提升】
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1)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考题研析】
读图甲与图乙,回答(1)、(2)题。
(1)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思维导引】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乙中岩层向两侧运动,说明岩层发生张裂运动;②处为东非大裂谷,是岩层张裂运动所致。第(2)题,地壳水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如下:
【尝试作答】(1) B ,(2) D 。
【题组精练】
1.(2015·惠州模拟)调查发现,台湾海峡海底地层含有生活在陆地上的古代动物遗骨化石。这表明海峡曾发生过( )
A.河流改道 B.海陆变迁
C.火山地震 D.外力搬运
【解析】选B。台湾海峡海底地层含有生活在陆地上的古代动物遗骨化石,说明台湾海峡曾经为陆地,这表明海峡曾发生过海陆变迁。
(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2、3题。
2.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3.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解析】2选D,3选A。第2题,结合经纬度可以得出该半岛(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的东部。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第3题,半岛上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说明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地热能丰富,因而成为稳定的用电来源。
【加固训练】
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种地貌景观中,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种地貌景观中,其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B,2选D。图①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图②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图③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图④是岩层断裂形成的断层地貌;图②地貌与岩浆活动有关,图③和图④地貌与地壳运动有关。
3.读下面景观图片,判断该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解析】选B。图示景观是高大的陡崖,反映了岩块的上升,说明了地壳的垂直运动。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
3.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指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指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指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指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拓展提升】
我国几个常见的典型地貌
(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考题研析】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1)、(2)题。
(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思维导引】第(1)题,图b所示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风力较大;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较小,由于位于副高南侧,风向也以偏北风为主。第(2)题,该地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如下:
【尝试作答】(1) A ,(2) C 。
【题组精练】
1.(2015·广州模拟)下图是新疆“魔鬼城”——神奇的乌尔禾风城景观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解析】选D。新疆地处内陆,风力作用强盛,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了“魔鬼城”。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2、3题。
2.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2选C,3选C。第2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第3题,乙处海岸线从公元4世纪以前至12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4.(2014·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一方面三地海岸性质相同,再结合图可知其河网密度、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近似,因此只能选择B选项泥沙沉积量;另一方面甲地为天津地区,海河在此入海,海河入海口的泥沙沉积量和地壳的下沉速度相当,所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为黄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大于地壳下沉的速度,泥沙沉积,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位于黄海沿岸,泥沙沉积量较小,海水侵蚀造成海岸线后退。
【加固训练】
1.黄山飞来石是黄山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一块高12米、重约360吨的巨石,底部和山峰豁然分开,似天外飞来,故得名。飞来石形成的原因最有可能为( )
A.风力搬运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外力风化侵蚀
【解析】选D。黄山飞来石重量很大,风力无法搬运;飞来石所处位置很高,也不可能为流水搬运或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外力经风化侵蚀将其四周岩块逐渐剥离脱落。
2.造成下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选A。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一般堆积在原地。图中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后仍堆积在原地,因而属于风化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形,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考题实战】
(2015·大庆模拟)下图中甲为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风景,它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巨蟒出山”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D.地壳抬升→岩浆喷出→风化、侵蚀
2.图乙各数字中,能代表“巨蟒出山”景观岩石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形成“巨蟒出山”的岩石是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应是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风化侵蚀而成。第2题,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箭头指向③,而由③指出的只有一个箭头,说明③为岩浆;由③形成的④为岩浆岩。
阅读甘肃景泰砂砾岩石林景观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4.该景观图中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中相一致的是( )
A.b B.d C.e D.f
【解析】3选B,4选B。第3题,该地景观的形成,是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由于在低海拔地区,不可能有冰川作用。另外,由于甘肃位于内陆地区,不可能是海浪和流水作用。第4题,该地岩石为砂砾岩石,为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长期的固结成岩作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