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七 最后一课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七 最后一课

  • 格式:  DOC
  • 大小:  91K    6张
  • 时间:  2016-07

《最后一课》讲学稿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7、最后一课(讲学稿)
课型:新授 执笔人:赵青锋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学:
(一)、自主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的读音、字形、词义。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重难点:
小说的文体常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三)、自主思考,认真准备:
1、注音:踱( )步、哽( )咽( )、赚( )钱 、郝( )叟( )
2、写字:chéng( )fá( )、 ào( )悔 、 qí ( )dǎo( )、dū( )学
3、释义并口头造句: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四)、知识储备:
1.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小说及三要素常识:
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适当的环境描写:
二、课堂学习过程:
(一)、导入:从历史上爱国主义感人事迹导入。(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 ——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 ——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 ——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请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2、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4、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第二阶段:
5、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今天上课
气氛
学生
老师
(3)分析第三阶段:
6、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7、"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8、“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5)小结:9、作者运用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 、 )——( 、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10、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四)、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心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理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
第二课时
一、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1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二)、体验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1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
(三)、讨论:14、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四)、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      (肖像、动作、语言 )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5、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16“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17、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8“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
19、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20、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课后检测与拓展延伸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哽住___   诧异___   惩罚___   督学___
祈祷___   郝叟___   气氛___   干脆___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   (   )___   (   )___   (   )___
散 (   )___ 帖(   )___ 宁(   )___ 强(   )___
      (   )___      (   )_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晴(   )____喊(   )____悄(   )____赚(   )____
倩(   )____减(   )____峭(   )____谦(   )____
靓(   )____缄(   )____俏(   )____嫌(   )____
四.课文内容填空
1.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____讲解过。
2.个个都那么____,教室里那么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____,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六.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请谈谈你的看法。
【实践·拓展】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们。而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
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家”。便匆匆地跑下台。
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
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
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条件也最艰苦。四年了,在班级组织的那么多活动中,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位同学,现在,我要郑重宣布:今天这场聚会,她,将是我们唯一的女主角!下面,就让大家一起听听这位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吧!”
⑥女孩儿一直在静静地聆听着班长的发言,写在脸上的依旧是略带腼腆的微笑。当大家的掌声突然在教室里响起来时,她竟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我真的不该成为什么女主角,我一直认为,自己的选择与大家相比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我要去的地方,可能要稍微远一点吧!”女孩的话如同她的外表一样朴实,却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直到这时大家才突然感觉到,在这之前整整四年的时间里,班上竟然没有一个人这样聚精会神地听过她讲话。“其实,到西藏去是我心中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你们应该替我高兴才对呀!”望着真诚袒露心迹的女孩儿,班长代表大家向她提出了最后的请求:“在大家就要分手之际,我们还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
⑦“我有一个请求!”
⑧ 教室里静极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凝聚在女孩儿的脸上。
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与大家相处四年了。但是连许多同学的手都没有拉过一下。在这分别的时候,我想和你们每一个都握一握手,可以吗?”女孩儿把她那纤细的手颤巍巍地伸到班长面前。
⑩班长的脸上呈现出异常惊诧的表情,然而他毫不迟疑地向女孩儿伸出了右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11 谁也没有想到,女孩儿最后的请求竟会是如此简单而独特!但很快,一只又一只的手掌便向女孩儿伸去……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腼腆: ②口若悬河:
2.第①段中“如此惊人之举”指的是什么? 

3.第②段“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一句中,“遗憾”可换成“____”而意思基本上不变,你认为“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第④段“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一句中班长“突然语塞”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⑩段中“班长的脸上”为什么会“呈现出异样惊诧的表情”?

6.文中具体表现女孩儿“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忽略”的内容有:
①:
②:
7.无论是学校毕业典礼还是班级送别会上“女大学生”的发言都是那么朴实,请对“女大学生”的发言,谈一点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参考答案:1怕提问。2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3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4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5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6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7“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8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9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1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12“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13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14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15\"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6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17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18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19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0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课后检测与拓展延伸 一.略。二.略。三.略。四.略。五.1.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六.1.qí  gěng  2.高潮和结局  3.最后一课的结束。  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内心悲愤。  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8.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  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七.1.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而第三人称无此效果。  2.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读者只能从衣着、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八.1.①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②形容能言善辨,说话滔滔不绝。  2.毕业时,作出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  3.失望(意外,不足)。女孩没有任何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  4.为四年来没有发现女孩儿有这样的高尚品质而深感愧疚,同时自感境界不如女孩那么高。  5.没想到她最后的请求竟会如此简单而独特。  6.①同学四年,差点儿连班长都叫不出她的名字。②四年中班级组织的那么多活动,似乎都忽略了她。③四年中,班上竟没有一个同学聚精会神听过她讲话。④相处四年,她连同学的手都没有牵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