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七 最后一课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七 最后一课

  • 格式:  DOC
  • 大小:  57K    8张
  • 时间:  2016-07

《最后一课》教案17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最后一课
都德
作者:张安新
单位:35中
时间:2013.4.10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
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
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复述课文故事
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
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哈墨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人?主要任务是谁?
学生回答:哈墨尔老师、小弗朗茨和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哈墨尔是主要人物,小弗朗茨是线索人物。
五.师生共同研讨学习
1.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再读课文,分析小弗朗茨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写,体现了XX……的特点。
提示:先分析小弗朗茨人物形象,要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分析,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明确:具体语句省略。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 分析哈墨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哈墨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朗茨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哈墨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 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朗茨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朗茨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哈墨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找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紧扣学习目标)
达标测试
利用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墨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茨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墨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小弗朗茨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哈墨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地点 教室:安静、严肃(气氛渲染)
上课前

镇上人: 严肃 忧虑 (情态描写)
人物 小弗朗茨:心慌——平静 (心理描写)
哈墨尔: 穿上新的礼服 (服饰描写)
地点:教室——安静、严肃(气氛渲染)


上课时 万分难过
人物: 小弗朗茨 非常难受 心理描写
忘不了
严肃、温和、脸色惨白 (神情描写)
哈墨尔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语言描写)
哽住,说不下去 (行动描写)
转身,使出全身力气
宣布散学 人物: 哈墨尔 “法兰西万岁” (行动描写)
呆在那儿,只做手势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篇目,一篇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小说。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小说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这作为本课的教学依据和重点,让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人物形象作为全文学习的主任务,理清情节,理解环境描写作用,效果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