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同步训练
四渡赤水出奇兵
萧华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
路难行。
敌重兵,
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为何词中两次提到“横断山,路难行”?
2.请你谈谈“军民鱼水一家人”如何理解?
3.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一)(威海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_境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__之情。
(二)(南京中考题)对下面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首句中“僵卧”一词表现出诗人已年迈体衰,第二句中的“轮台”借指北方边疆。这两句为述志,表现出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怀。
B.后两句中的“夜阑”指夜深,“冰河”借指寒冷的北国战场。这两句是记梦,“铁马冰河”的梦境,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C.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D.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感情激昂,但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壮 志难酬、对现实不满的思想。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句中的“行人”是指什么人?这两句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什么意思?
3.“山深闻鹧鸪”句中为什么写了“鹧鸪”?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
1.一方面是歌词创作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复咏唱,突出长征之旅的艰难。
2.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军”和“民”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表明红军部队是人民的部队,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部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亲人间的关系。
3.“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
解析:在初中阶级,对古诗的阅读考查主要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的一般常识,主要如:从词语的理解开始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继而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情感的方法,如情与景的关系(“风雨大作”展现出“报国之情”)、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原诗作洋溢着一位老人的爱国情怀,“对现实不满”的分析不符愿意。
答案:(一)(1)①守卫 ②夜深 (2)梦 报国 (二)D
(三)1.这里所说的“行人”,主要指由于金兵大举南下,流离逃亡的人民经过郁孤台下的赣江时禁不住鸣咽落泪。这里作者以清江水的滚滚东去隐喻“行人”泪之多,突出表现了“行人”苦难怨恨的深重。
2.这两句意思是说,朝西北方遥望中原故都,可惜被无数的山峰挡住了。“长安”这里用来指北宋京城汴京(开封)。实际上,作者是把曾经是汉唐京城的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寓含浓厚的爱国感情。
3.这一句词人是以鹧鸪的叫声摹写自己的心情。鹧鸪:鸟名。传说此鸟起飞便向南而不往北,鸣声犹唤“行不得也哥哥”。前一句是说黄昏时我站在江畔,正为国家前途发愁,此时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这就更使我忧虑不安了。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抒发了词人忧心忡忡的爱国伤时之情。
4.这两句意思是: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是:南宋民众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极富哲理,说明历史进步的洪流,是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的。